王维的诗有什么特点(边塞诗有什么特点,代表诗人都有谁
发布时间: 2023-07-17

边塞诗有什么特点,代表诗人都有谁

谢邀回答

边塞诗是以边塞軍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的诗词。其特点是:1.诗的总格调,边塞軍民充满爱国精神和浪漫豪情。2.诗的风格,奔放雄伟,慷慨激昂。3.诗的内容,以边塞景色和战争场面为主。4.诗的题材内容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七言律诗。据统计,边塞诗唐以前不足200首,《全唐诗》收2000多首。

边塞诗杰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焕,李翰等。

代表作品繁多,仅举几首,供为欣赏。

王之焕《凉山词.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楊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瑟琶马上催。

醉眠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是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和王维写的诗作从风格上有何不同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作为诗的国度,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很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意义上第一首山水田园诗是曹操的《观沧海》。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以自己亲自躬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王维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以来山水田园诗的精髓,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蔚为大观,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虽说陶渊明和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们的创作“形似而神异“,在诗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乱,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在其彻底归隐田园之前,曾经有过三仕三隐的经历,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出仕的时候想归隐,归隐的时候想出仕,在自我矛盾中度过大半生。最终他对仕途彻底失望,回归田园,亲身躬耕,体会农民的生活,以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状态去观照自己在田园里的一切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将之幻化成一篇篇优美的田园山水诗篇。

王维处在唐王朝不断上升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官场彻底决裂,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由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从士大夫的角度,缺乏真实体验,呈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艳羡之情。

2. 陶诗重写意,王诗重写境

写意是陶渊明最主要的创作手法,诗人要传达的是田园躬耕生活的情趣,喜欢用有限的语言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呈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采菊图,仿佛与世隔绝,用具有启示性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

与陶渊明相比,王维较少运用写意,而是大部分运用写境,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感受。如其名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秋雨过后,处处一片清幽的景色,动静结合,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副美好的山村景象,后两句笔锋一转,既有陶渊明诗歌的写意手法,又兼具写境的特色。

3. 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

陶渊明较多受到老庄“自然“思想的影响,并不断继承与发展,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如《归去来兮》“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以上诗句中,后一句虽然没有用到“自然“的字眼,但也表现了自然之意。在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遗世独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

王维自幼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消极遁世的世界观和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始终与政权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着“诗佛“的称号。当仕途得意的时候,他内心倾向于仕途的发展,当仕途失意的时候,他选择回归田园。到了晚年,他回归乡村,过起了怡然自得的隐逸生活,这在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诗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但思想却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与王维虽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们的诗作“形似而神异“,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陶渊明诗以平淡自然为美,王维以空灵幽美的境界取胜。

《观猎》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王维的诗歌艺术造诣很高,精通各种表现手法。《观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首联使用“先声夺人”的手法,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使用“以物衬人”的手法,突现将军的英武、雄健;颈联借用地名的文化内涵,丰满了将军的形象,尾联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了将军踌躇满志的心态。

而年轻时期的王维,被盛唐时代精神所感召,曾有过一番颇为豪壮的建功立业的志向。《观猎》这首诗。就是反映他强烈进取心的代表作,观全诗描写将军打猎。突现将军的英武精神,借以表达作者的英雄之志。

原文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首联在内容的安排上就显得别具一格。全诗写将军打猎,起句却不让将军出现,而是先写出两种声音,劲厉的北风声和弓弦的崩鸣声。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威威赫赫的声势。这样一来,人物还没出现,读者的心已然被这声音抓住了,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表现手法。王维作出这样的安排,那个“急”劲就被表达出来了。由此,我们已经看出王维在艺术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颔联是采用“以物衬人”的艺术手法,就是用物的精神、性格来衬托人的精神、性格。作者的目的是要突现将军的“鹰”和“马”的英武、雄健,来突现将军的英武、雄健。这两句是“紧缩句”,每一句都是由两个短句构成。这两个短句为并列关系。“草枯”是发现猎物的有利因素之一,“鹰眼疾”也是发现猎物的有利因素之一,“雪尽” 是利于奔驰的因素之一,“马蹄轻”也是利于奔驰的因素之一。它们是“两个好”合并成一个“大好”的关系,如同说“力手持快刀”、“长帆遇劲风”。这样即突出“鹰”和“马”的精神、性格,也衬托出将军的英武、雄健。

颈联是通过巧用地名来丰满将军的形象。“忽”字是写作者的视觉感受,一眨眼的工夫就已经越过了新丰。这一联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两个地名的选用,新丰市有它独特的文化风俗,那就是盛产美酒、聚集侠客。许多诗人作品都记录了新丰市产美酒、聚侠客的风俗待征。南朝诗人庾信在《春赋》中说:“人新丰而酒美”,李白在《结客少年行》中说:“托交从剧孟,买醉人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

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此处用典“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