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开始,朝廷就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他们评定出来的这种等来任命人才的选拔制度。起初,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也选到了一些有用的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制度就逐渐出现了许多弊端。为什么呢?因为,能够评定“等(品)”的地方名人多由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之人担任。这样,世家大族就把持了选官特权,因此,也就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选官制度更是发展到了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了选官标准的一种制度。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样也就导致选出的官僚日益腐化,缺乏行政能力的现象。所以,这种选官制度也就逐渐走向灭亡,最终被科举制所代替。

历朝历代从一品到九品各有哪些官职

清朝官制(总表)
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 加衔总督。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步军副尉、步军校。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仪。 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 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 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外委千总。
从八品 五官挚壶正、典簿。 训导、盐运司知事。 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 各营兰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仓大吏、吏目、巡检、道府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编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马司吏目府使、医士、布政使司检校。 正术、正科、训术、训科、典术、典科、关厅库大使、驿丞、茶引批验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会、道正、京师崇文门关分司副使、州县税课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清朝正一品官职有哪些还有比正一品更大的官职吗

清朝顶级官职设置很谨慎,正一品的官职非常稀少。

文官中,大学士最初定为满一品,汉二品,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八旗贵族不满文官地位太高都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都改为正一品直至清末。大学士的头衔几经改变,最终定为三殿(建极、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一开始大学士无定员,最少时仅二人,最多时有十六人之多。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为最多不过四人(满二汉二),但实际上一般只有二人或三人。大学士品级比明代大学士高得多(明代是正五品),但权力反倒要小得多,因为皇权更集中且密折制度通行,大学士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处理一般日常性事务。

武官中只有负责皇帝近卫的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都是满员)为正一品官职,其它武官中不论将军、都统还是提督都只有从一品,尽管论实权后者要大得多。

自宋以来重文轻武,文官高级职务多于武官,但清朝要强调“文武并用”,因此不但各级武官品级往往高于同级文官(如一省最高武官提督是从一品,而一省最高文官要加上兵部侍郎兼衔才是正二品,否则是从二品),而正一品官员员额也是武官更多(武六文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官场风气仍然是文重武轻,品级相等甚至较低的文官节制武官是家常便饭。

除了这些有实际职务官员的品级,清朝还有荣誉职位和爵位,其中荣誉职位中“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品秩视正一品,爵位中宗室封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非宗室中封子爵者,品秩视正一品。

值得一提的是和前朝不同,清代后宫虽有等级,但并没有明确比附命官的品级。

比正一品高的职官是没有的,但封爵中有:宗室和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非宗室封爵中一等至三等公、一等至三等侯、一等至三等伯,品秩都视“超品”,即比正一品更高的品级。但“超品”只是体现其待遇、地位,以及“超品”拥有者在和正一品官员交往时的礼节座次等,并不是一个实际的正规官员级别。

清朝一品官和九品官的薪水,换到现在是多少钱

中华上下五年,其官场更是从古就有,官员提皇帝出谋划策,自然有相应的薪水,那么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当时官员俸禄都是多少呢?放到今天到底是多少?是穷是富?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清朝的大部分惯例都是沿用明朝,而从上到下,一品高官和九品芝麻官所发的俸禄也不会一样,但是这也不是最高的,薪水最高的当属王爷们,但是谁让人家都是皇室血脉,一般的王公就高达两万两,那些比较受宠的大臣更是达到了将近四万两。而一品大员一年的薪水则是将近二千两的白银,一个候补知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九品芝麻官则只有一百五十两,那对应到现在,这些银两能抵上现在多少人民币呢?一两白银如果换算成粮食大概是600来斤,九品候补知县一年的薪水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