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铭砚台价格(求:《金农与苍头》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求:《金农与苍头》翻译

一、译文

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艺。其中有一个仆人就善于雕刻砚台,他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金农每次得到好的砚石,就让那个仆人作成砚台。只是那个仆人要不是喝数斗酒,就不肯下手做砚台。即使勉强他,他也不愿做。

金农不喜欢喝酒,然而以为这个仆人的缘故,常常去打酒。砚做成后,金农就在砚的背面刻字,这个砚台看起来古气盎然,那个仆人一边大杯喝酒一般观赏这个砚台。

二、原文

寿门“所得苍头,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观之。

三、出处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四、词汇释义

1、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

2、苍头:仆人。

3、浮白:大杯喝酒。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全祖望在《鲒琦亭集》中顺应了清初统治者借宣扬忠孝节义以笼络人心的需要,地借为《明史》增补史实,对明末忠烈之士的事迹作了详细的描述,热情讴歌了抗清志士的高风亮节,其中既有其坚持民族气节的因素,也与其史家强烈的责任心相关。

二、作品赏析

《鲒琦亭集》揭示了南明斗争史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大量志士、隐逸、学者的生平事迹。吕建楚的《全祖望和他的《鲒琦亭集》》等文,认为全祖望的学术成就还在于收集乡邦文献,《鲒琦亭集》可资地方史志的编纂。

三、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

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

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

其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我有一款乾隆十一年古月斋金农铭木盒端砚一个,不知道现在价值多少望有识之士帮忙鉴定一下

乾隆十一年古月斋金农铭,木盒端砚,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行情要超过100000;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乾隆十八年金农铭款的砚台

您的问题,这样的品种,真品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真品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砚最显著的发展在哪个朝代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据史料记载,砚起源于黄帝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伟大华夏文化的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砚的制作和雕琢水平的不断提高,砚材种类的多层次发展,文化艺术的定向融入,使砚集雕刻、绘画于一身,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各种信息,逐步从单纯的书写工具变为有相当高艺术品位的观赏品和收藏品。它集历史、艺术、使用、欣赏、研究、收藏价值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是华夏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近年考古发现砚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推至5500年前黄帝时。

砚是文字产生之后,随着文字交流的频繁和书写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笔)的出现而形成的。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书写砚和人造墨。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砚的显著发展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砚大多为配置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从此,砚逐步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艺品的殿堂,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成为汉代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在造型上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在装饰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和边沿及盖还常常刻有动物图案的纹样,如云龙、鸠鸟等。但从实用的角度看,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仍处于初创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余年中,瓷器大量出现,替代了昂贵的铜、漆器。圆形三足的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砚的主要品种。

这一时期,除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突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刻最精美。

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外,出现了多足砚。唐代除瓷砚外,出现了端石、歙石等著名专用砚材,红丝石和澄泥也相继成为制砚的材料。此时,制砚工艺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的四大名砚。

唐代砚较典型的是箕形有足砚,一端呈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阔,开若簸箕。砚底一端用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又因其像“凤”字而称为凤字开砚。

红丝石在唐代曾经名重下,产地在山东青州,其色彩艳丽,品种多样。这时,人们开始对优良的石材有研究。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认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绛州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澄泥砚”的产地)。中唐以后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从质地上看,有石砚、陶砚、瓷砚、铜砚、铁砚、漆砚、玉砚等,不仅品种多,式样繁,而且制作、样式也比秦汉六朝的精致。

五代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开石和歙砚的制作,向王府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砚本身的地位。加之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于是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足的平台砚代之而起,砚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代石砚日益普及。这时砚石的开采除了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泸州石、永嘉观音石、浮盖山仙石等等。宋代人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据史料记载,名贵石砚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们越来越珍视,越来越觉得神秘。

宋代石砚的造型趋于多样化,其式样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自此石砚一统天下,造型呈现多样化。宋唐积《歙州砚谱》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蟾蜍样等40种之多。端砚的式样也有太史砚、兰亭砚等。宋砚轮廓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其主要样式是抄手砚。所谓抄手,是可用手抄砚底攫取,体积较小而得名。

从宋代开始,“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宋苏易简《砚谱》指出: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因红丝石脉断而开尽,被澄泥砚所代替,于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砚”成了“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明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