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鲁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鲁迅逝世后,身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说鲁迅是民族英雄,并不为过。

毛主席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必将千秋万代,源远流长!

谈到鲁迅作品的风格,是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投枪匕首无所畏惧

对一部文学品评头品足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对鲁迅作品具有投枪匕首的风格,向来是没有异议的。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都写着仁义道德,我看了半夜才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包好,包好,这样趁热吃下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药)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记念刘和珍君)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谁能不为之震撼,谁能不为之动容!

我们往往爱讨论某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而鲁迅没有这个“待遇”,他干脆利索地告诉人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也往往爱讨论文学作品如何超越,却没有人谈论超越鲁迅。因为鲁迅的文字已写到极致,没办法超越。

二、刻划人物入木三分

小时候看电影《祝福》,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叼走,她变得神神叨叨,看见别人的孩子就念叨:我真傻,真的......阿毛要是活着,也长这么大了......

开始人们还同情地说上几句,后来见她没完没了,老远看见她,赶紧拉着自己的孩子躲开了。

打那以后,我身边的人,谁要是说话重复几遍,人们就会提醒:不要当祥林嫂啊!

小时候自然不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度,但对祥林嫂这个根本不存的人却能记住。究其根源,无非是鲁迅能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特点呈现眼前,合情合理栩栩如生,让人终生难忘。

闰土是作者儿时的玩伴,光屁股娃娃。久别重逢,本该是喜悦异常,冲上前捶打拥抱热情非凡。可现实却截然相反。“他动着嘴唇,却没有出声,终于恭敬地叫道:老爷......我终于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屏障,我也说不出话了。”(故乡)

阿Q要被砍头了,人家让他签字画押,他又不识字,于是人家便让他画圆。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而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传)

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无疑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而典型形象的完成,其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鲁迅显然做到了。一个阿Q精神,至今仍在民间镌永流传,谁要是自以为是,或者自做多情,或者自吹自擂,就会让人说:别当阿Q啊!

鲁迅刻划人物从不长篇大论,只是寥寥数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可举的范例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但人们都承认,在刻划人物上,鲁迅实在是高!

三、语言镌永,意味深长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年轻时我曾把这句话写成条幅,贴在墙上每天欣赏。同时还作为警句写到笔记本里,至今未忘。它能让人在逆境时,挫折下,不灰心气馁,奋起向前。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只猹尽力剌去......”(故乡)

谁说鲁迅只擅议论,此情此景,展现眼前的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啊!投枪匕首的风格只是一个方面,在抒情写意方面,鲁迅依然是大师。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只也是枣树。”(秋夜)

在鲁迅的作品里,这是争议最大的一句话。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说是作者要强调某种意念,当年在课堂里老师就是这样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当时心情不好,随笔就这样写下了。对于后一种说法,是不太可能的。

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这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和信息,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这两棵树。我们平时说话当然不能这样说,但在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下,则显出了情绪和层次,是加重的意味。

当然这都是后人的揣摸和回味,至于是否准确,只能由先生本人回答才具有权威性。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创造,只有先生有底气勇于这样写,后人是绝不敢效仿的。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说明了鲁迅在语言方面的造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四、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作品所代表和抒发的精神,无疑是伟大的。

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是极高的,说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文化战线上,代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坚决,最勇敢,最正确,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评价鲁迅作品的风格,不全面不具体是肯定的。朋友们看到后,尽可严历批评,我当虚心接受之。

鲁迅的作品都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能如此有名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文学作家,在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在在旧社会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战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的有些晦涩,一般读起来很困难,,不太好懂,,。我觉得在黑暗中的社会,只能含沙射影的描绘,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就是个典型例子!

现在中学的高中,初中语文将鲁迅先生文章删除,这是教育部门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缺乏认知,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国影视,话剧舞台一直广为流传,如祥林嫂,阿Q正传,等等。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要表达什么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旣穿长衫又站着喝酒,好吃懒做,不会营生,向往功名,满口之乎者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旣可怜又可恨的多余人形象。鲁迅先生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警示读书人要放下架子,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投身时代的大潮之中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