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浩然正气是怎样养成的?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如何养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一个人的浩然正气是怎样养成的

浩然之气是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一种光明正大的气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这个气,就是浩然之气。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浩然之气是儒家亚圣孟子提出来的。要想说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人如何才能养成浩然之气,就非常有必要说清楚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

孟子认为有四种善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但孟子并没有说,人躺着什么也不做就可以成为道德圆满的善人,因为善端既有可能枯萎也有可能丢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生就是不断找回丢掉的善心的过程。因此,善端只能说明人有向善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要将心中的善变成现实中的善,由善的人性变成善的人格,这个过程就是修身立德。

修身立德之道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一生劝人向善,人该如何向善?首先是“居仁由义”,不要去追求华堂大屋,因为“仁”才是天下最宽敞的居所,居住其中最安全;也不要去追求富贵利禄,因为行走在正义的道路上前途最为远大。人要真诚地活着,应该把行仁义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其次,人要“存心养性”,保护好心中的善端,认真倾听内心的道德律令,人自然可以为善。

第三要“先立乎其大”,对于人来说,身体四肢是“小体”,而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心”是“大体”;人生的富贵利禄声色犬马是“小体”,而行仁义做善人是“大体”,我们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舍大从小。

第四是“心无愧怍”,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心平气和。

第五是“舍生取义”。人生无非取舍二字,但所有的取舍只能基于一种法则——目的和手段是否正当,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符合了哪怕是牺牲生命也要去做,不符合哪怕是有人要你的命也不能去做。

第六是“反求诸己”。最后,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身上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够成为大丈夫君子和圣人,成就最高人格境界。

孟子修身立德的思想,已经渗进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那么,如何才能养成浩然之气呢?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心中充溢着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但“浩然之气”就像一个纯净的雪孩子,遇到不道德、无良心的事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浩然之气是人内心最光明磊落宏大刚正的心理状态,浩然之气要用仁义去培养,最大的敌人就是心有愧怍,一旦人在良心上有了亏欠,浩然之气就开始变得软弱无力直到消失殆尽。所以要培养浩然之气,就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本心,做有亏于道义和良心的事情。换句话说,心无愧怍是培养浩然之气的前提。

孟子的道德修养论,从“存心养性”开始,到自觉自愿地“居仁由义”,再到返回内心寻求良心本心的“反求诸己”,最后体察并听从道德命令从而让自己胸怀坦荡心无愧怍,都是要求人们,沿着挺立独立人格和道德主体性的道路,做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正是因为如此,人才有成为尧舜的可能。

在孟子的人生哲学中,自我是生命和道德的主宰,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切都由自我决定。南宋著名心学家陆九渊,把孟子的道德哲学概括为一个“自”字,可谓与孟子“心有戚戚焉”。

陆九渊说,“暴谓之自暴,弃谓之自弃,侮谓之自侮,反谓之自反,得谓之自得,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人都是自我残害自我放弃,人都是自取其辱,得与失都是人自己的选择。可见,祸福均由自取,人生的坦然与纷扰,无不与自己的选择有关,而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返回人的内心,倾听良心本心的声音,按照道德律令去做,就是了。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如何养成的

因为孟子,字浩然, ???好了,他俩该生气了,就这样养成了浩然正气 ?

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历代的儒者没有能把这句话解释的比较清楚的。其实浩然之气是孟子炼气的感悟。这个气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一炁,同时也包括了后天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

看看孟子如何形容这个“浩然”——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后世儒家学者不明其中圣义,解说的时候只能勉强说“这个气,挺浩的,挺大的,天地间都是它”,说了和没说一样。尤其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一步步走上官方学说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此也是解释的模棱两可,而元明清三个王朝的读书人是必须以他的解说为唯一官方指定教材的,所以儒家孔孟曾思的圣贤思想受此波及荼毒不浅,几乎毁了儒家。

庄子的“鲲鹏”,就是孟子的“浩然”

那么要参透浩然之气的真正意义。可以看看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其实讲的就是“志”与“气”。非常有趣的是庄子和孟子这俩人生活在同一时代,距离也不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相互评判过对方的学说,但是他们却写到了同样的东西,而且非常的精确的相应。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看看庄子的形容——“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与孟子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不是不谋而合?连语言都非常统一,因为他们都是修炼者,这些文字是修炼体验的精确表述。

鲲鹏,在《逍遥游》里是一组符号,有多重含义。我们从字形上看,鲲鹏,繁体古字写作“鯤鵬”。鱼属阴,因为阴为静,为浊,为下沉;鸟属阳,因为阳为动,为清,为上升。(可参考道家根本经典之一《清静经》,对这一特性说的非常清楚)亦符合佛家所说的“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楞严经》)。

而同时,鯤里还有“日”,鵬里还有“月”,这大家应该一看就明白。日属阳,月属阴。为什么鯤鵬两字内含又是阴又是阳呢?这正是“负阴抱阳”之意。你看我们常见到的太极阴阳图,里面不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必须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看到这,真是感叹圣贤用词造字之精确!庄子用“鯤鵬”两字开篇,不是随便用的,是精确的表述大道微妙深义。

而鲲与鹏,是多重喻义。是阴与阳,是坎与离,是心与肾,是气与志,是性与命,是神与气。知此,才算真正摸到了庄子《逍遥游》的门边,否则它在学者眼里就是一篇文才斐然的文学作品而已。与前面说的学者解读《孟子》一样,流于文字教条。

鲲为什么化为鹏?鹏为什么向南飞?因为人的身体中,肾属阴,而阴中有真阳,心属阳,心中有真阴。阴阳交感而生化,所以鲲化鹏,就是肾中元气(真阳)往上走,而落入心中,填满心中之虚。人的身体是有方向的,肾属水,为坎卦,在后天八卦是北方。心属火,为离卦,在后天八卦是南方,所以这么理解,就明白了“鲲化鹏而南飞”的真正内涵了。否则《逍遥游》谈不上伟大,我不觉得中国的小孩子们看了《逍遥游》的鱼变鸟的故事会赞叹它多么牛逼,小孩子更爱看动画片,比它有趣多了。而学者们其实没看懂,但是许多古人名流都赞叹这个《逍遥游》,所以看不懂也得装的能看懂,跟着赞叹牛逼,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哪里牛逼了,也不会真的在家里常常去翻看。(参见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逍遥游》里总被人忽略的一大疑点,今天也顺便揭破。人们看到鲲化鹏,却不知道鹏其实也化鲲,所以看不懂《逍遥游》中的两个“天池”,以为是庄子的笔误。这实为庄子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后题,所谓“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则不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南冥是天池

汤之问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