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认为爱情的本质(何谓爱情,有人说“世间哪有爱情,压根是生殖冲动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何谓爱情,有人说“世间哪有爱情,压根是生殖冲动

这话对付大部分以爱之名行欲之实的人是对的,但是真正的爱情是无欲的,这是高贵的,人都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有异性成为夫妻不厮混好像就亏了,没想到这样会毁灭真正的爱,用欲取代了爱,真正的爱是实现自己心中的完美,只想让喜欢的人完美的人更加完美和幸福。

如何评价《叔本华思想随笔》中的论性爱部分

谈过恋爱的都能想一想,为什么会对ta情有独钟?气质和精神上的吸引固然是有,但再刨根问底想一想,爱情到底是什么?当初喜欢的情感是那

叔本华的爱情观是什么他的哪本书中提到过

对于爱情,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但是,再没有比爱情婚姻更不幸的结合了---这正是因为婚姻的目标是为了人种的永存不绝,而不是个人的幸福。西班牙有句谚语说“因爱情而结婚的人,必定在痛苦中生活”。关于婚姻问题的文学作品,差不多有一半显得愚蠢好笑,因为它们将婚姻视为互相匹配,而不是种族延续的安排。生殖目的一旦达到,婴儿的父母是“永浴爱河”,还是只恩爱一时,大自然好像全不在意。听从父母之言的婚姻往往要比爱情婚姻更加美满。但是,敢于抗拒父母之命为爱情而结婚的女子,在某种意义上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她选择了最重要的东西,并遵从了天性(更确切地说,是整个人类的天性),而她的父母却以个人利己主义原则进行劝阻”。……爱情就是最好的优生学。因为爱情是大自然的骗术,所以,婚姻就是对爱情的消灭,并必将导致幻灭。只有哲学家才能获得婚姻上的幸福,可是哲学家从不结婚。“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能弥补自己缺陷的配偶,以免这些缺陷进一步继承,一个孱弱的男子会找一名健壮的女子,每个人都把对方具备而自己身上却没有的长处看成一种美……双方的体质必须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对另一个人专门的、完美的弥补和补充,这正是另一个人极想得到的,在这里,个人行为不知不觉地遵循着高于其自身之上的某个东西发出命令……,每个人,在他或她的生殖阶段过后,就失去了对异性的吸引力,年轻而不漂亮仍然具有诱惑力,但漂亮而不年轻却什么也没有。爱情的实质不是互相爱慕,而是互相占有。”

叔本华有关爱情的理论是什么

叔本华写过《论爱情与性爱》,他的爱情理解其实带有包括新柏拉图主义和黑格尔式的的色彩。一方面,肯定了人们对于爱情这种理念的执着和牺牲的精神,一方面也从形而上学式的讨论中降低了浪漫主义的爱情意义,他把爱情更多的理解为精神本源的下放或流溢,而这种精神表现在外的是一种懵懂感,而它的内在却是生硬的欲望精神(或者叫生命意志、繁衍的前定意志),他从不同角度例举了一些例子,尤其是后者,他以爱情温度的终结为结论,认为欲望的满足导致了懵懂感的结束,从而现出赤裸裸的纯欲望,因为在满足之后就没有爱情这种朦胧存在了,而剩下的就只有枯燥,只有在欲望的不断进行中才能体会爱情。他的这种想法很有西方文化的特色,也很贴近现代西方人的爱情理解,不过对于欲望之外的东西,叔本华宁愿相信更多的是情感而不是什么爱,叔本华倾向于把爱情解释为背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不经理性无法看清、这种意志是先在的,直指后代的繁衍,叔本华从男女是如何从潜意识里选择配偶这个细节说明了繁衍意识的存在和决定意义),如果打算深入了解可以去读读他写的《论爱情与性爱》,文章比较长,安静下来应该可以看完,最好懂一点黑格尔的哲学,这样在阅读其中的某些形而上的哲学语汇时就不会感到生硬了。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

      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强调了意志的概念,意志是隐藏在万事万物表象下的本质,是诸因果背后的驱动力,放在人身上就体现为欲望与冲动。而通过《爱与生的苦恼》,这位悲观的意志主义哲学家试图用意志来解释爱情,解释人生的苦恼。

      爱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叔本华把生殖器冠名为“意志的焦点”。爱欲支配着、驾驭着恋爱。归根结底,两性之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紧密的联系,是种族求生意志的表现。它导向繁衍,导向生育,“当男女以憧憬的眼神互相交会的那一瞬间,便已产生新个体的最初萌芽”,这个萌芽只是个柏拉图式的理念,这个理念必将贪婪地吸取经验材料来实现自身,这个过程就是男女恋爱的热火。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愈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愈能增加力量,愈能加快这个过程。只有两个个体都觉得非常适合的时候,才能产生最高度的激情,这时,父亲的意志、性格和母亲的智慧合而为一,表现为种族生存意志的绽放。

    叔本华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呈现滑稽的、悲剧的现象,当事者已被种族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是他原来的面目,他的行动和原本的个性完全不一致。恋爱达到更深一层的阶段后,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诗化并带着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如果愿望无法达成,那么他对人生的嫌恶将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有时甚至自寻了断以求解脱。也就是说,在爱情中,尤其是在殉情活动中,个人的求生意志被种族的生存意志压抑了。

    而“圆满”的恋爱依然难以幸福,因为种族的生存意志扭曲了求爱主体的认知,制造出一幅幻象,使求爱主体对于自己原来所讨厌的种种特征,都闭着眼睛毫不理会,或者给予错误的解释,只企求与对方永远结合。叔本华极其强调爱欲本能的盲目性,因为种族意志达成任务、生育完成之后,幻象逐渐散去,求爱主体这才发现对象的真实面目,这才发现自己是被本能愚弄了。

    ——爱情诗大概印证了爱欲的盲目性。

    种族意志追求的是新生命,这意志却欺骗个体让其认为其所追求的是爱欲对象。如果爱欲得不到满足,那么它便有可能走向反面,因爱生恨。叔本华感叹,爱神是盲目的,也是冷酷、善变的。

    叔本华还提到了恋爱婚姻与利益婚姻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前者是为了种族,是出于爱欲本能而作出的行为;后者是为了个人,是出于利益需要而作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婚姻比恋爱婚姻更稳固。因为恋爱婚姻往往源于种族生存意志的欺骗,源于爱欲幻象的构建,幻象破灭之后分歧便会接二连三出现,而利益婚姻则相对具体而实在,它考虑周全。恋爱婚姻从种族出发,利于后代;而利益婚姻从个体出发,不利于后代(因为在叔本华看来,健康的后代需要父母良好的关系与心态)。

      当然呢,叔本华也不否认存在着兼顾爱情与现实的利益婚姻以及穿越幻象、长长久久、互相慰藉的爱情婚姻(然而“它的发生几乎都在性爱获得满足而消失之后才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改变他关于爱情的总体悲观态度,以至于他直言道: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这与叔本华本人的经历有关。与母亲的决裂、不成功的几段恋情无不导向了他的厌女症以及对爱情的悲观主义(在这里,厌女与悲观应该是互为表里的)。

    种族的生存意志永远存在,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欲求不断地追逐着自身的圆满,但却只能带来苦恼,并不能改变宿命。意志的痛苦源于个体对有限性,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中,个体的时间、空间概念是相对的、微不足道但却,他只生存在“现在”,而“现在”也在不断向终结移动。面对自身的匮乏,面对必然来临的结局,意志是无力的。如何才能解脱呢?唯有否定意志一条路可走,“由意志的否定使个体的意志脱离种族的枝干,停止其生存”。叔本华谈到了佛教的涅槃,涅槃就是一种对意志的否定,对存在的超越。但是,恋人们却主动背离涅槃之路,投向欲望的海洋,只能使得一切即将结束的痛苦与死亡继续下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