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天子有多穷?何谓“周急不救富”这句话是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东周天子有多穷

东周天子丧失权威后,诸侯停止朝贡,王室的经济来路被切断,而国家机器依然要运转,象征天子威仪的各种仪仗和形式一样不能少,那么庞大的开销最终将不堪负重。周室财政危机频发,甚至连天子的伙食费都成了问题。天子私有地盘的不断浓缩,为了维持高额王室花费,周天子一度债台高筑。那么,史书中记载周天子的经济状况到底有多尴尬?

《左传·隐公三年》载:“天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前720年,周平王崩,周室大臣武氏子千里迢迢去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堂堂周王室居然连天子的丧葬费也花不起了,只能求助于礼仪之邦的鲁国。但我们都知道,鲁国本也是个小国,周王室居然连这样一个小国都不如了。

《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前717年,周王室派人向鲁国求救,告知天子快要断伙食了。情况比较紧急,毕竟丧葬可以拖,吃饭可没法等,人命关天的事。但鲁国也富不到哪去,鲁隐公没法子,只得请求向宋、卫、齐、郑四个大国购买粮食。本该属于天子的粮食居然要向诸侯去买,而且还得由鲁国出面,堂堂周天子连里子都丢光了。

《左传·桓公十五年》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前697年,周桓王派家父向鲁国求车,但按规定这是不符合周礼的,诸侯没有向天子贡车辆的礼法。周桓王想必车破旧了,想换辆新的,但王室拮据,只好顾不得老脸向鲁国索取。

可怜的周王室衰弱后,也只能向重视礼仪的鲁国撒撒娇,但殊不知,鲁国也是自身难保,从鲁国史官的语气中可窥见鲁国也是挺无奈的,还稍带不满,都说养儿防老,周天子那么多子孙,凭什么偏要鲁国一家供养?

《左传·文公九年》载:“毛伯卫来求金。

前618年,周室大臣毛伯卫来鲁国索取金帛,做什么?原来,周襄王死了一年了,由于经费问题棺椁一直无法下葬。

从以上记载来看,每逢天子驾崩,周室就要爆发一次金融危机,于是每次低声下气地向鲁国求救。你们真把鲁国当金山银矿啊!

这还在春秋早期,情况算好的,拼拼凑凑也可以勉强混日子。到了春秋晚期,周天子的处境就更为糟糕了。在周敬王之后,王室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晋国平定内乱把王子朝赶出洛阳王城,王子朝居然把周王朝的图书馆都背着跑了。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可能不大明白,不就丢了几本书嘛。当初,夏朝太史见夏桀无道,载着典藏投奔商汤;商朝内史见纣王无道,载着典藏投奔周人(《吕氏春秋·先识》)。可见,在先秦时代,国家典藏是维系一个政权的核心主干,包括太庙的各种礼器。典藏礼器在,国家就安在。

王子朝在楚地被王室派来的人杀死后,连同典藏一起失踪了,成了千古之谜。这个时候周天子有多穷?可以说,穷得连家当都丢光,只剩一条裤衩了。

王子朝之乱后,从此小小周王室就不太平了,大臣开始专权,比如单氏取周(韩非子语),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这还不是最可悲的,到了战国,已经被诸侯瓜分的芝麻粒大的周王室居然再次发生内乱,这一回,干脆将王室一分为二,各自为政,等于两兄弟爪分四合院,一个住东厢,一个住西厢,都自称自己是主人,对方是客居。别提,可怜的周天子穷得有多尴尬了。

文/堰风

何谓“周急不救富”这句话是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原创问答】

孔子以“七爱”为出发点,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

在他看来,最需要帮助的人是那些穷人,而不是那些富裕的人。当你接济穷人的时候,是救人于危难之中,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如若你去扶持富裕的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甚至有些趋炎附势、锦上添花的意味。所以,孔子认为,雪中送炭,救人危难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

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的雪下的非常大,天气也是异常地寒冷。当时的宋太宗赵光义突然想起了穷苦的百姓,在如此的冰冻的环境中,天下穷苦人的生活定会极其难过。想到这些后,他马上召集众臣,派人准备好粮食和木炭给京城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和生活无着落的穷人送去,以保证他们有饭吃,有木炭取暖。

别看这件事情不大,但却为宋太宗赢得了民心,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孔子的主题思想是讲作为君子的“仁爱”之道,救人于危难之时。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固辙之鱼”的寓言,说有一个人遇到一条东海来的小鱼,独自躺在干涸的车辙之中。这个人出于好奇地问道:“小鱼,你想干什么啊?”小鱼说:“你能给我点水,让我活下去吗?”这个人回答道:“可以!不过你得等我先去劝说吴、越两国的国君,让他们引西江水来救你,你看行吗?”小鱼十分气愤地道:“我现在只需一点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说的那样,我早就变成鱼干了,还等你来接济吗?”

这则寓言就是在告诉人们,若是你想帮助别人的话,就应当及时地做出行动。古人云:“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除非你不想施以援手,才会故意拖沓。这就不是君子之所为了。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有引起列国干涉,而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

朝史暮想:

为什么齐国灭了宋国各国反应如此之大?甚至导致了五国伐齐之战?

第一,宋国不是小国,弱国。客观地说,当时的宋国国力不在燕国之下。宋国要是晚几年被灭,战国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战国八雄”了。宋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粮产量高。且在诸侯国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外交影响力。如此之大国被齐国吞并,诸侯国的反应自然很大。

第二,宋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宋国的定陶是当时重要的商贸中心。在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的当时,一个巨大的商贸中心就是一个完善的后勤保障中心。物资,军队可以在这里得到迅速的补充和配送,因为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第三,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处河南腹地,大平原地形,是卡在楚国,魏国,韩国,齐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旦齐国占据了此地,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压楚国,齐国在战略上将会得到主动权。

第四,齐国当时已经是一个实力一流的国家。吞并了宋国之后,很可能就会变成超一流的庞大帝国。其他国家将很难与其独立抗衡,甚至包括秦国。因此诸侯国们是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五,齐国一直以“套路”闻名,坑过很多诸侯国,犯众怒。诸侯国们大大小小都吃过齐国的亏,之前甚至差点灭了燕国。这次齐国灭宋,诸侯国们顺势打起正义的名号,抢占道德制高点,对齐国进行反制。

为什么楚灭越,赵灭中山,韩灭政,秦灭周没有引起诸侯国的干涉?

赵灭中山,是赵国在那个时候很低调,然后趁着诸侯国忙别的事情进行的。并且中山国地处北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相对来说,政治影响没这么大。

楚灭越,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并且南方的事情,中原的诸侯国并不如何上心。楚国灭越国,越国在南,即使有心干涉也鞭长莫及。

韩灭郑,严格说来,这属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并且韩国对付郑国,是一个长期逐步蚕食的过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