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为什么别人不感激你的付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和儿子顺治关系紧张,而和孙子康熙很亲密

孝庄太后,即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初年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一生培养并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为大清王朝在建立之初时期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然而,孝庄太后与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的关系非常紧张,以至于两人间经常性的爆发激烈的争吵,但是她却与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保持了非常密切而又亲密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单纯的“隔辈亲”,之所以会如此状况,除了顺治与康熙对于孝庄本就有着不同的感情与态度外,孝庄在辅佐、教育这两代帝王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也影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方面原因导致孝庄与自己“叛逆”的儿子顺治皇帝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不满6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但是,此时的顺治仅仅是个“傀儡”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才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才得以亲政,进而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治皇帝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甚至已经到了一见面就要激烈争吵的地步。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母子隔阂”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顺治与孝庄的母子关系受到了多尔衮的干涉与影响。

多尔衮刚刚成为辅政王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避免“两宫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哲哲以及孝庄参与执政,因而确立了严格的“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与此同时,多尔衮为了继续强化对于顺治皇帝的控制,于是又将孝庄与顺治进行了“隔离”,这也使得这对母子长时间不能相见。

此时的顺治皇帝年龄非常的小,而他却从小无法感受到母爱,久而久之,顺治与孝庄之间的母子关系也就变得疏远起来。

其次,顺治与孝庄在对待汉族文化以及汉族官员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并不是像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那样,极力推崇汉族文化,并且积极鼓励重用汉族官员的,相反,他对于汉族传统文化以及汉族官员是非常的排斥和抵触。关于这一点,有史料记载称:

“闻其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

可顺治皇帝在亲政后,开始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同时他也受到了自己老师的影响,对于汉族官员也非常的信任。因而在这一点上,母子二人的意见完全相反,并且顺治皇帝一再坚持己见,这也让他们两人之间就此冲突不断。

再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孝庄太后与顺治就后宫废立之事上的矛盾持续激化。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遵守了由多尔衮为其订立的婚约,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同时也是孝庄亲侄女的博尔济吉特·孟古青为皇后。然而,顺治与孟古青之间的关系极为不和,以至于顺治十年(1653)的时候,顺治将孟古青废为静妃,并将其彻底打入冷宫。

为了继续维护科尔沁蒙古在朝堂上的地位,在孝庄太后的极力要求下,顺治皇帝又迎娶了年仅13岁的蒙古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同时也是孝庄的侄孙女的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可此后不久,顺治皇帝最为宠爱董鄂妃入宫,顺治便开始“独宠鄂妃”,甚至还险些再度废掉皇后,最终在孝庄太后的一再坚持下,顺治才只得作罢。

除此之外,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后宫中地位较高并且接受过正式册封的后妃,基本全部来自于蒙古部落,而孝庄也希望这些蒙古后妃能够诞育出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从而将来由其继承皇位。可顺治皇帝却非常“叛逆”的对这些蒙古后妃采取了极为冷漠的态度,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两位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而这也使得终顺治一生,都没有能够诞育一位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

就这样,在顺治皇帝的婚姻与后宫问题上,孝庄与顺治的矛盾愈演愈烈,并且导致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在其去世后,朝廷对外公布了一份顺治皇帝的“罪己诏”,然而据说这份“罪己诏”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孝庄太后亲自表述的。其中,关于“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及“独宠鄂妃”等相关内容,无疑也是孝庄太后对于顺治皇帝极度不满的一种宣泄。

对于康熙,孝庄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和帮助,而不是直接干涉。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康熙并不受孝庄的疼爱。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不满两岁的康熙得了天花,于是他被安排在西华门外的一所普通寺庙中的“避痘”,在此期间,顺治和孝庄都没有前去探望过,只有孝庄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对康熙进行了照顾。

对于孝庄来说,康熙由庶妃佟佳氏所生,并不是她所看重的蒙古后妃所生,再加上这个时候的顺治正值壮年,因而孝庄对于康熙的如此态度也说明此时的她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了。

只不过康熙是“福大命大”,最终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得以痊愈,而孝庄也因此对康熙的态度转变了许多,再加上康熙从小天资聪慧、聪明伶俐,进而让孝庄对其是愈发的喜欢。

就这样,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在孝庄太后以及深得顺治信任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最终顺利登上皇位。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情,让康熙对于孝庄太后是感念终身。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顺治临终前,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起初,这四人尚且能够“遵循誓言,和衷共济”,可随着鳌拜势力的不断崛起,“四大臣辅政”的局面逐渐演变为了“鳌拜专政”,并对康熙皇帝的皇权统治根基形成了挑战。

为了能够扳倒鳌拜集团,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康熙正式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就此实现了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绑定。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也正是在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全力协助下,利用一群布库少年完成了“智擒鳌拜”的“壮举”,就此将大权彻底收归到自己手中。

可以说,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进而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结盟”,堪称康熙能够“智擒鳌拜”的关键所在。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三藩之乱”期间,这次孝庄为康熙招募了一支特殊的军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然而,就在清军纷纷被抽调南下,京畿地区防御极度空虚的时候,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与罗布藏也发动了叛乱,并率兵直扑北京而来,其前锋距离京城更是不到四百里。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孝庄太后积极联络,帮助康熙招募一支由八旗贵族家丁组成的军队。康熙皇帝随即将这支三千多人的“杂牌军”交给了多罗信郡王鄂扎和图海统领,并最终成功平定了察哈尔的叛乱,成功挽救了京城危机。

而在这之后,孝庄太后经常对康熙进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且为其积极出谋划策,可以说“三藩之乱”的最终平定,与孝庄太后的努力帮扶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太后去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绝。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而从康熙皇帝对于孝庄太后的这段悼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于此前对待顺治皇帝时的那种过度“干涉”,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更多的采取的是教育培养和积极帮助的方式,给了康熙以很大的自主空间,再加上康熙本就是至仁至孝,因而这对祖孙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和亲密,这便和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的母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别人不感激你的付出

感激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回应。假如生活中碰到不懂得感激你付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