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明出舱喊了句东北话(刘伯明的人物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刘伯明的人物故事

前往空军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学习的前一天,父母和老师都去车站为刘伯明送行。张福林对他说:“努力,只要你按照念高中时的坚强继续努力下去,以后不会错的。进步了就给我写信,落后了就别写了。”
后来,每当取得进步,刘伯明都会给他尊敬的老师写一封信。
张福林说,刘伯明的信通常挺长。信中他提到过训练艰苦,但是每次都会接一句:“训练时很苦,但是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您相信我。”
父亲刘志生说,刘伯明刚到部队,每天早晨要跑1万米锻炼身体。刘伯明曾对他说过有时候中途真的不想再跑了,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养成了习惯,如果哪天不跑万米,还觉得不习惯。
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到牡丹江初教机场,再到锦州飞行大队,由于刘伯明一直表现出色,1991年,他开始单飞,并独立驾驶歼八。1998年,他和翟志刚等一起被选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亲眼见证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回忆起这些镜头,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怜惜。
如今,刘伯明即将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刘志生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
“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揭秘刘伯明太空字条
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刘伯明还向镜头展示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
英雄航天员2008年11月7日上午10点,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刘伯明同志“英雄航天员”。胡锦涛亲自为刘伯明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以神七航天员之一的身份当选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参与策划太空授课脚本
自神七飞天返回之后,低调的刘伯明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神九、神十任务,他主要参与一些技术支持工作。前段时间,他还参与了神十太空授课专家组,与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策划太空授课的脚本。“毕竟我上过太空,可以就失重情况给他们一些建议。”

时隔13年航天员再次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和13年前有何区别

时隔13年航天员再次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在安全设备、任务目标、任务顺利程度、航天员心态这几个方面都和13年前不同。

一、安全设备  

首先,就是安全设备的升级。第一点就是“飞天”航天服,经过了升级改造,性能更好,保障能力更强,而且更加便捷。这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太空任务的最基础保障。新的航天服质量为130公斤,虽说在太空中重力很小,但是也仍然很大很不方便。但是经过我国技术人员的设计只需要3-5分钟,航天员就能穿戴完毕。  

第二点就是连接航天员和航天器的设备,以前还是用安全绳捆绑的方式拉住航天员,现在我们用了机械臂上的脚限位器,更加先进可靠。  

二、任务目标  

其次,工作任务也有巨大的差别。上一次的太空行走,只是为了进行初步的尝试,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操作,主要目标就是取回舱外的一个固体模块,然后展示国旗,全程仅26分钟。  

而这一次,从早上8:11打开舱门到下午14:57关闭舱门,两位航天员在舱外整整工作了6小时46分。因为他们有了非常明确而且重要的任务,除了给机械臂安装脚限位器之外,还抬高了全景相机,又测试了应急返回任务。任务时长的延长,意味着航天任务更难,同时也标志着我们的航天任务标准在提高。  

三、任务顺利程度  

和这一次顺利完成任务不同,上一次的太空行走不仅可以说是曲折离奇,用惊心动魄来描述也不为过,航天员们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08年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执行期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还不止一个。首先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舱门打不开。如果舱门打不开,不用谈任何的出舱任务了。  

翟志刚事后回忆说:“我看到翟志刚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拉舱门,当时舱门丝毫未动。我说:地面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舱门拉不开?如果门打不开,那我肯定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那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就没有完成。”  

舱门附近的空间非常有限,刘伯明无法一同用力,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抵住翟志刚,为他提供一点力量。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打开了一点小的缝隙,随后舱门又关上了。  

航天员决不允许自己就这样放弃。刘伯明咬了咬牙,拿来了一根金属撬棍给翟志刚,就算硬撬,也要出舱!  

借助着撬棍的杠杆作用,翟志刚终于撬开了舱门,准备迎来自己和祖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他说,当舱门被撬开一条缝的时候,就像是在幽暗空间打开了一扇窗一样,“心花怒放”。  

一个危机解除了,又出现了更大的危机。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的时候,轨道舱竟然响起了火灾警报。一声一声的警报传来,就像是在不断敲打着航天员的内心,而且越来越重。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翟志刚和刘伯明交流了几句,心意相通。他们已经下定了决心,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为祖国完成这次出舱任务,哪怕要为此牺牲!  

除了下定决心之外,他们还交流了任务的执行顺序。原本要先取回舱外的模块,再展示国旗。但是他们知道,唯有让鲜艳的红旗在太空中“飘扬”,才是任务完成的标准。所以他们决定,首先确保能够展示国旗,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再执行另一个任务。  

终于,翟志刚缓缓地将身体移出舱外,将红旗展示在了太空之中,完成了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当五星红旗出现在太空中时,我国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三个自主研发并独立完成太空行走的国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  

四、航天员心态  

航天员在两次出舱任务时的心态,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别。在神舟七号任务期间,刘伯明真正体会了鬼门关走一遭的惊心动魄。  

翟志刚也是如此,他在出舱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非常简单的八个字:“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可以感受到,翟志刚这句话是在安慰所有中国人,但没有人能够体会到,他当时内心有多么紧张。  

而这一次出舱,有了更加完善的安全设备和更顺利的出舱过程,刘伯明也完全没有了上一次那种紧张和惊险的感受,而是非常轻松。而且,上一次他作为任务的辅助者,只有肩部及以上出了舱,这一次则是完完全全置身于太空之中。难怪他这一次出舱后的第一句话,不再是程序化的报告状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不仅如此,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刘伯明还用自己的东北话给全国人民做了一回“太空导游”,说道:“现在有白云朵朵,还有成片的,像海洋一样的画面。现在,跟随我的步伐,一起自由地飞翔吧。”  

航天员的心态之所以能够比上一次有如此明显的放松,离不开出舱任务的安全保障越来越完善。只有心里没了任何包袱,才能说出如此轻松的话。  

神舟七号的运行历程

2008年6月16日,神舟七号及运载火箭在垂直装配厂房进行吊装工作。

2008年6月18日,神舟七号及运载火箭,“神箭”和“神舟”在垂直装配厂房对接装配工作。

2008年7月10日,神舟七号从北京空运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转运至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进行组织及测试工作。

2008年7月18日,神舟七号在载人航天发射场飞船整装测试大厅进行三舱对接工作。

2008年7月28日,神舟七号进行飞船系统测试工作。

2008年8月5日,执行神舟七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f运载火箭抵达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8年8月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