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生命流泪的样子(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

 

2023/7/19 1:19:32 ('互联网')

本文目录

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

你好,孩子感受到生命有限会流泪,这本质上是孩子对逝去、对死亡感到遗憾,感到难过。

这就牵扯出了一个话题:死亡教育。这时,也是家长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时机。

我们中国人很忌讳谈死亡,且不说对孩子,即便我们成年人之间也很忌讳这个话题。而欧美国家很重视死亡教育,在幼儿园就有相应的课程。还有许多探讨死亡的绘本和专业书籍,给幼儿和成年人阅读。

有本书叫《温暖消逝》,是学者迈克尔·雷明和乔治·迪金森写的。两人研究死亡相关问题40多年。他们在书中表达了一个观念: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死亡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生命的过程。没有死亡,生命也不完整。

人这一生终会面对死亡,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

那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死亡就是死亡,不要粉饰,科学诚实

成年人往往觉得让孩子过早知道死亡的真相太过残酷。于是就编故事。

比如我家:

有一次在图书馆读到绘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这本书讲两个外婆从互相照顾到最后离开的故事。

孩子听后大哭,说怕自己的外婆也死掉,就再也见不到了。孩儿她爸立马把书拿走,不让读了。还告诉孩子,一个人死亡,只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比如天堂。

自此,孩子就不停地问:另一个世界啥样?都有啥?那段时间还特别喜欢鬼怪故事,虽然害怕,但她抑制不住自己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总想了解更多。

而在幼儿园,老师有次说:人死了会变成星星。孩子回来后大哭:天上那么多星星,将来我的亲人死了,又怎么知道哪颗是亲人?我该咋办?

这些解释把孩子都搞乱了。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大人编的故事、或模棱两可的回答,会让孩子产生联想,继而产生更多的恐惧和疑虑。

所以,《温暖消逝》这本书说:死亡教育要诚实、坦诚。

不用抽象词语,也不用比喻,就实实在在地告诉孩子,死亡就是心脏停止跳动,身体不再能用了。

还可以利用一些绘本和科普书籍、视频等,来告诉孩子生命的过程。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些书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过多的恐惧,相信什么鬼啊,灵魂类的;也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沉寂其中出不来。

我们不要小瞧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要觉得事实残酷。其实事实是一切中最可靠的,虚幻的东西往往不能自圆其说,反而让孩子更苦恼。

最终,当孩子了解这一切,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他会更珍惜拥有、更热爱生命。

2 如何疏解孩子感受到的痛苦

死亡虽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死亡确实会给人带来痛苦,无论对于逝者还是他身边的亲人。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有本书叫《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这本书里说人之所以回避、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剥夺理论”:

人死之后,就不能再享受世间美好,而活着的人也因逝者的离开损失了一些东西。这样看来,死亡剥夺了人的快乐。

孩子感受到生命终将逝去,会为逝去的生命难过,也为自己自己难过。

为了不让孩子难过,很多家长会粉饰死亡。我们前面说过,这不可取。

我觉得可以在以下这两方面引导。

  • 我们无能为力,生命中总有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你得接受。

动画片《布鲁伊:模仿》这一集中,布鲁伊和爸爸散步,在树下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布鲁伊把它带到动物诊所,医生却没能救得了小鸟。

爸爸对布鲁伊说,很遗憾,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束手无策。

布鲁伊很伤心,然后回家后,他开始不停地模仿、重复这个情节。

最后,经过这不完美的一天后,妈妈问他:这不是你要的结果对吗?

他说:没关系。我知道,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束手无策。

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也通过游戏的方式排解了无能为力带来的感觉。

死亡就是这样一件我们令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孩子需要接受并且会排解这种感觉。

7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小宝宝的假装游戏,他可能不玩儿了。但可以给孩子看一些书。

比如《夏洛特的网》,虽然蜘蛛夏洛特厉害到可以救下小猪,但它还是要面临死亡。而其他动物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生命也在延续。我们只能接受死亡,继续前进。

多读书,让这样的场景在孩子心中预演,次数多了,孩子便能理解、接受。

其实无论布鲁伊的模仿游戏,还是读书,都是在行为上或大脑中,逐渐接近一件让自己感觉不那么好的事。在安全的范围内,得以反复体验这种情绪,最终直到自己能够驾驭。这也是疗愈的一种方式。这在《3-5岁幼儿为何问个不停》这本儿童心理书籍书中反复提及。

如果孩子在六岁以下,可以学学欧美国家的幼儿园。

在这些幼儿园教师会让孩子们玩假装游戏,假装死亡,假装亲人死亡,假装宠物死亡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这种情绪,在大脑中预演场景。将来真的有这一刻,他们就更能接受。

  • 我们得继续生活,如果我们带着逝去之人给过的美好,那么他们真的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这跟我们第一点说的并不冲突。

当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是在指一个特定的形体,也在指在这个形体中蕴藏的思想。

此人的身体、经历过的事情、读过的书、创造的东西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人本身。当身体逝去,他在这个世界的痕迹并不曾被抹去。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提出“模因”的概念。它不同于基因,用非遗传的方式传递和繁衍社会文化。

我们作为人,当我们产生了思想,传递了文化概念,就产生了模因。好的模因被四处传播。一个人产生的模因越高质、越多,此人在世间就越有生命里。哪怕将来他死去,那么他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所以,现在很多文化学者、心理学家、甚至脑科学家都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一个人留下的思想、观点,频频被人提起,那么他便在这世上活得生机勃勃。

迪士尼动画《寻梦环游记》里描述了两种死亡:一种是身体的,一种是被人遗忘。

当身体死亡,灵魂会来到亡灵世界。但等这个人不再被活着的人记起,他便彻底消亡了。这个设定一部分参照了古老传说,一部分参照上面的观点。

儿童绘本《獾的礼物》也采用了这种说法。

獾死后,动物朋友们很伤心,但他们想起了獾留给自己的东西,便不再难过了。因为这些记忆会温暖他们今后的时光,就像獾陪在身边一样。

这种说法也教孩子:勇敢地继续生活。

在世间留下自己的模因,携带着逝者的模因,激励自己、温暖自己。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

  • 孩子对生命短暂感到伤心,家长可以趁机进行死亡教育;
  • 对死亡不要粉饰,要科学、客观地表述。这样反而会帮助孩子;
  • 死亡毕竟不是一件好事,帮孩子纾解痛苦,可以往接受生命中的无能为力和携带者逝者的模因,活出生命意义,两个方面引导。

说点儿自己的碎碎念:

上年我跟我爸说,你好辛苦呀天天劳作,咱家也不需要你挣钱了,你歇着吧。他说:总歇着,不开心。人都得劳动几天,歇几天。有辛苦才显得休息可贵。

这话很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