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成就简短(袁隆平院士的儿子袁定阳的成就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袁隆平院士的儿子袁定阳的成就如何

国士无双的袁隆平,毕生有三个才华十分出众的儿子,老大叫袁定安,是湖南地区有名气的农业企业家;老二叫袁定江,是一名学霸,在湖南的一家上市公司隆平高科担任公司的副董事长、副总裁;老三叫袁定阳,他是三兄弟中唯一一个继承父业的。

袁老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所以人的温饱问题,袁老的离去,是中国的损失,同样也是世界的损失。

虎父无犬子,虽然袁老已离去,大家也是感到十分的悲伤,但是杂交水稻是后继有人的,袁老的小儿子袁定阳就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将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事业上继续做出最大的贡献。

众所周知,袁老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共和国勋章,那么,作为继承父业的袁定阳目前有什么成就呢?

据了解,袁定阳出生于1970年03月14 日,博士学历,现在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50岁出头的人能有如此的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看来是完全继承了袁老的基因吧。

袁定阳大学就读于广西农业大学(现广西大学)农学专业,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班任助理,并且和父亲一起工作,后来他又攻读了湖南农业大学,并且在在香港中文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学习后取得博士学历,取得博士学历后依然和父亲一起工作。

袁定阳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一路上兢兢业业,黙黙的在自己所在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袁定阳现在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产、抗病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机械化品种选育等领域。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袁定阳的妻子段美娟也是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她是袁老的学生,同样拥有博士学历,是杂交水稻专家,两人之所以能走在一起,都是因为同样对水稻有极大的兴趣,婚后的生活可以用“夫唱妇随”来形容,但段美娟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靠她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打拼下来的。

虽然袁老走了,但杂交水稻的研发工作不会就此停止,因为还有继承父业的袁定阳,还有研发杂交水稻的团队,相信未来杂交水稻的研发工作一定能有更大的突破!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袁隆平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当前这个社会上,总有那么一类人,自己书没读多少,胸无点墨,却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了,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比如我们几个朋友在茶余饭后聊天,那几乎个个都是“懂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俗雅文化也好,国家大事也罢,几乎无所不谈。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都仅限于几个朋友间的“商业互吹”,实际上没多少真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专业,对于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都属于道听途说,外加自身脑补。

所以,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自己平时写文章回答问题,以及向大众表达观点,甚至于传播知识,一定都是谨言慎行,有错必改,对知识要保持敬畏。

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总喜欢标新立异,并总觉得自己的观点独到,而且正确无比。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无畏。他们往往只是在看了几本地摊杂志或者听了几篇成功学演讲之后,就觉得自己看透了人生,理解了万物,从而就开始目空一切了。

即便是对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他们也能角度刁钻的找到一些颠覆性话题。比如说袁隆平不算科学家,这么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言论,相信一般人看了都是会嗤之以鼻。看看这叫什么话,如果袁隆平都不算科学家,那谁才算?但别急,他们会给出相当多的所谓证据。比如杂交水稻的理论不是袁隆平院士提出来的;袁隆平院士没得诺贝尔奖;袁隆平院士没进中科院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证据”都没什么问题,因为确实是这样的。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实验的原理依据到科学方法,都是参考前人。

首先,杂交水稻的原理其实并不算复杂。顾名思义,就是把水稻进行杂交。因为水稻有很多品种,其性状表现也大有不同。有的水稻产量高,却不抗病;有的水稻适应能力强,但却不怎么出谷;还有的水稻,什么都好,就是难吃,还没啥营养。所以需要选取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利用其优良性状互补,最终选择综合性能最好的品种。

很明显嘛,这个原理本质上还是属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利用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自由组合,诞生出新的品种,而这也正是杂交水稻的诞生的科学理论基础。关于孟德尔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著名的遗传学之父,高中学生物的时候就讲过他,著名的豌豆试验我至今印象深刻。

而孟德尔是19世纪的人物,他总结出遗传规律之后差不多一百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才开始问世。

当然了,杂交水稻也不是袁隆平院士第一个弄的。由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这么一个理论依据的存在,所以对于利用杂交农作物来改变作物性状,进行优势互补的操作,很早就开始有的。

像什么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等,水稻作为一个主要的粮食作物,自然也在其中。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杂交水稻这么一个概念。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则利用“三系杂交”方法,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所以,早在袁隆平院士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杂交水稻就已经出来了。袁隆平所做的工作,不是如何弄出杂交水稻,而是把杂交水稻从实验室搬到了大农场,实现了其产业化和规模化。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培育出一种综合性能良好,适合大规模量产的杂交水稻。而在有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的支撑下,这一切似乎都变得比较简单了。于是乎,一些人开始抓住这一点,将其作为“袁隆平不是科学家”的关键依据。

事实上,这完全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他们其实连科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去定义科学家呢?在他们看来,或许所谓的科学研究,就得是什么发明与创造,亦或是发现与革新,总之你得搞出来一个新东西。

像袁隆平院士这种在别人的“指导”下作实验的人,似乎就不能算是科学的范畴了。正是因为如此,袁隆平才得不了诺贝尔奖,进不了中科院等等。这个逻辑看起来,简直不要太完美。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其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或者结果,去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去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袁隆平院士所经历的正是这么一个过程。

当年他在乡野山区,顶着炎炎烈日,不停地奔走于稻田和实验室之间,对试验田里面的稻种进行采样、分析和培育。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再重复,最终才将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变成了可能。

并且他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体系,引领着一大批后继者,让这个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这才有了当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兴盛场面。

在关于杂交水稻这一科学研究领域,袁隆平院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毫不为过。

虽说袁隆平院士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但理论和方法只是手段和工具,只要最终能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其他的发现,那就是收获。而且合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连牛顿都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老从1953年来到安江农校开始搞杂交水稻开始,一直到去世,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歇。而他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要知道,如果没有他的杂交水稻,或许很多人连肚子都还吃不饱,更遑论去其他的事情了。

所以很明显,袁隆平院士自始至终,从事的都是科学研究工作,深耕于这个行业。而且他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足以当得起科学家三个字。

至于所谓的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落选中科院等等说法,那就纯属生拉硬拽了,这是一个选拔机制的问题,和袁隆平院士是不是科学家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比如说进不了科学院,那是因为袁老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应用,注重实践,和科学院的注重理论研究的方向不太契合。所以袁老进了更加偏向于工程技术方向的工程院。而在咱们国家,中科院与工程院都是顶尖的科研机构,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