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是什么生肖(司马徽推荐伏龙和凤雏,刘备请来了诸葛亮,为何不去请庞统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司马徽推荐伏龙和凤雏,刘备请来了诸葛亮,为何不去请庞统

庞统本来是想跟随刘备,但其老母亲在曹操那边,如果自己真跟了刘备就好了,说不定他母亲还不会死。

庞统到曹操哪里,一生只献了一计,就是赤壁之战开始前,曹操找来庞统问计,如何解决曹兵不习水,适应不了船上颠簸,怎么做能解决。庞统就给曹操说用铁链把船连起来,这样就如平地一样,曹操大喜,按计实施。

曹操大军倒是平稳到了目的地,可是东吴一把火就把曹操给烧败了。

庞统用的计曹操无法反驳,只有吃哑巴亏。后来庞统就不再受曹操所用。自己也没能离开曹操的实力范围,因为曹操既然用不了,别人也不要想用,特别是刘备。

所以庞统不是刘备说请来就能来的。

司马徽曾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者皆得,为什么没得天下

在三国中, 有一位超级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徽。

司马徽绰号水镜先生,是颍川阳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经学、道术等多门学问,他还收了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位超级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样,自己不出山,但天下尽在他掌控和预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国最神秘最厉害的隐士。

司马徽之所以天下闻名,其实只因他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宣传他的两大弟子的广告词,10个字: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这句宣传语,引得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后来在赤壁之战时又成功将庞统招于麾下,从而向川蜀进军,成就了霸业。

事实证明,司马徽的精准寓言,以及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天下大势,他才是三国幕后最牛的操盘手,一直掌控着三分天下的格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国之初,司马徽并没有让他手下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三大弟子都追随刘备。他想让三大得意弟子分别效力于曹操、刘备、孙权麾下,让他们自由竞争,看哪位弟子谁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厉害的弟子。同时,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够将这天下搅得天翻地覆,让曹刘孙三方势力彼此争斗消耗,从而证明他这个幕后操手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势最初朝着他的预期发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虽然最早投靠刘备,但很快被曹操以挖墙角的方式给挖过去了,而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凤雏庞统已经选择追随东吴雄主孙权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随曹操,庞统跟随孙权,诸葛亮跟随刘备,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马徽梦想着三大弟子左右曹刘孙三大枭雄的格局并没有形成,原因很简单,计划赶不上变化。除了刘备格外重用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营后便成了“花瓶”,徐庶因为其母的惨死,宁肯埋没自己的满腹才干,也发誓做到:不献一计一谋。与徐庶的主动“不作为”相比,庞统更为可怜,尽管他积极“想作为”,但孙权并不看好长相丑陋的庞统,而是重用玉树临风的周瑜,没有给他作为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徽在洞观天下局势,以及知晓徐庶和庞统两大弟子的处境后,在刘备请诸葛亮下山时,才会对刘备了这样一句经典预言,12个字: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

可以说司马徽的10字推荐语和12字经典预言是其成名之旷世奇言,道破了刘备最终没能统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就有疑问了,司马徽的推荐语并不精准啊,既然“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什么刘备得到了两个却只能三分天下,而并没有“安天下”呢?

其实,这并不是司马徽浮夸了两大弟子的能力,而是有其他原因的。很多人认为司马徽的原话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子初”就是刘巴,他原是刘璋手下的参谋,刘备入川时,刘巴选择了归顺刘备。刘巴善于后勤及财政管理,是一位管理能力突出的才人。“孝直”就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法正,法正善于用兵,多次立下奇功,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在定军山战役中,法正逼杀曹军将领夏侯渊,让吴魏心惊胆颤。

结果刘巴和法正都是福大命不大之人,都上演了“英年早逝”的悲惨一幕。很多人也认为,这正是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天下超级谋士,却仍没有平定天下的真正原因。

事实并不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这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刘备得“龙凤”两人仍没得天下,其实司马徽的“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的这12个字经典预言已经道破个中玄机。

司马徽之所以说刘备不得其时,是有原因的。司马徽说的“时”其实就是指“天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刘备在得到卧龙时没有“天时”。要知道那时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盘中菜,其综合实力已强大到了几乎无法战胜的地步了。同时,刘备过于仁慈,他没有在刘表死后乘机夺取荆襄九郡,在战略上再失良机,天时已被曹操牢牢占领了。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逆天而行,力挽狂澜。

其次,刘备在得到庞统时也没有“天时”。还是因为刘备的仁慈,赤壁之战后,刘备没有在占领荆州之地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战果,没有及时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刘氏宗亲的刘璋,结果几番纠缠,等形势恶化到不能再恶化时,刘备才挥师进军川蜀之地,最终,复杂的乱战中,导致大意的庞统在落凤坡惨死。庞统的突然夭折,使得刘备失去了一臂,刘备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时不我待啊。

最后,诸葛亮在伐魏时更没有“天时”。刘备成蜀中之主后,却为报关羽之仇,举全国之兵伐吴,一举打破了吴蜀联盟的政策,最终夷陵之败后,刘备病逝白帝城,致使诸葛亮时运不济,孤掌难鸣,“平天下”到时实际上已是痴人说梦了。虽然最后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强行伐魏,但那时汉朝已经被曹丕取代,大汉名存实亡,蜀汉也只是继承了“汉”这个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汉,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只靠诸葛亮苦苦支撑,北伐非但注定不会成功,而且注定蜀国迟早要被魏国灭亡。

总之,司马徽在诸葛亮出山时,用“不得其时”4个字道破了其悲惨结局,成功地预料到了刘备最终不能一统天下,令人叹服。

话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天下不归蜀国呢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的才能再大,没有他适合的环境条件,他也是很难发挥出自己绝世的才能的。因此,《三国演义》中虽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刘备后来两人俱得,却最终没能恢汉室,也是有不得其时的原因的。

刘备起事,家底寒薄。刘备虽也很早参加了镇压黄巾的起义,也立了一些战功,但因自己是织席编履出身,没有什么官宦世家背景,也只能做一些不起眼的县丞、县尉、县令一类的小官,又因自己不会迎上,弄到最后只能弃官远走,去寄居他人帐下效力。因身边没有真正出谋划策之人,虽然刘备曾经做了徐州牧的大官,也没能守住,最终只好又逃奔寄居刘表处。在新野小县,经高人指点,刘备才知自己是因身边缺少运筹帷幄的大谋士所致,于是才有了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后来又招徕了凤雏庞统。但是,这时天下格局已基本确定,曹操统一稳定了北方,孙权已历三世坐稳了江东,留给刘备的发展机会已是不多了。刘备取得蜀地后没有把握好形势。刘备在借荆州,取益州,得汉中后,势力几乎可与曹魏、孙吴抗衡,但随后因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刘备征伐东吴的夷陵惨败,让蜀汉一下子成了三国实力最弱的一国。蜀汉偏居西南,国力太薄弱。当时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孙吴有其三,蜀汉仅居其一。曹魏有人口400多万,军队40万,孙吴有人口200多万,军队20余万,而蜀汉人口不足百万,军队不足十万。成都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很是狭小,远不能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相比的。如此地小人少,物产有限,又处偏僻之地,让蜀汉完全没了对抗曹魏、孙吴任一国的国力。蜀汉人才缺乏。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又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蜀汉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受教化程度远远不能和地处中原的曹魏相比,也不能和富庶的江东相匹。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让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