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其实没死(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五仗塬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自己会死在五仗塬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能借东风,能推演八阵图,会使六丁六甲缩地法,还会七星灯续命。那么神一样存在的诸葛亮,为什么就没算出自己会死在五丈原呢?其实诸葛亮早就算出来了,只是没有对人说而已。

南征时诸葛亮有损寿之说。诸葛亮在稳定蜀汉局势后,就开始了南征,在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擒里,孟获跑到乌戈国,拜见了洞主兀突骨。此人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身有鳞甲,刀剑不入。手下有三万藤甲兵,其藤甲都是采于石壁老藤,经油浸泡半年以上,晒干再浸,历经十几遍,才编造成铠甲。士兵穿在身上,刀箭不入,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因此称藤甲军。诸葛亮军队初接战藤甲军,确实刀砍枪刺不入,利箭不透,汉军抵挡不住,只好败退。在众人一愁莫展之际,诸葛亮却想到了破敌之法。于是诸葛亮派魏延再战藤甲军,假装不敌,一直引诱藤甲军进入了盘蛇谷。在谷底林木草丛,诸葛亮早派人布撒了硫磺鱼油和地雷,等藤甲军一进入盘蛇谷,马上让人堵住谷口,让山上士兵向谷内放火箭丢火把。霎时间谷内火光冲天,藤甲军沾火即着,满谷乱跑乱窜,皆被烧死谷中,臭不可闻。诸葛亮站在高处,看着谷中惨景,满眼泪痕地说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可见诸葛亮此时已预见自己寿不永终。六出祁山,诸葛亮急于见功。南中平定后,诸葛亮稍休整恢复两三年,即入汉中治兵讲武,准备北伐。从228年到234年,在不足七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平均每年一次。蜀国地小人少,国家初定后,应抓好经济建设,积累财富,同时加紧练兵备战,为什么诸葛亮要急于北伐呢?而且在短短六、七年间,北伐了六次。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呢?很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已推算出自己命不寿永,将不久于人世。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在有生之年,频繁出征,有望能实现刘备遗愿,以达己志。纵然知道天命难违,也要尽人事听天命,不成功便成仁,以践行自己尽忠蜀汉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五丈原已知道自己命在旦夕。自从诸葛亮听司马懿说自己“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就神思不宁,再加司马懿龟缩坚守不出战,东吴配合伐魏不成退军,诸葛亮更是精神恍惚,病日重一日。一天夜里,诸葛亮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对姜维说:“吾命在旦夕矣!”姜维忙问:“丞相何出此言?”诸葛亮说:“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可见诸葛亮已知上天垂象,自己已命在旦夕,无可救药了。

《三国演义》本有宿命论思想,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违逆天命。五丈原本多起伏跌宕,能充分发挥蜀汉军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更重要的是还可保护谷口粮道。诸葛亮如此驻军重在确保蜀汉军万无一失,也是很有道理的。怎奈五丈原,乃“五丈渊”也,诸葛本卧龙,卧龙入渊,成伏潭之龙,已暗隐诸葛该休息了。当年庞统命丧落凤坡,今有卧龙入渊,宿命如此,能抗天何?(随手乱写,只供师友们一乐!)

如果诸葛亮不死能统一三国吗

一个时代的命运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这个问题就像问“如果郭嘉不死,是不是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周瑜不死,吴国是否就能统一全局”……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当时情况,曹魏占的是天时,孙吴是地利,刘皇叔是人和,蜀国兴盛之时,文有孔明、法正、庞统之流,武有五虎上将,拿出去个个都是数一数二的厉害角色,再加上刘备相较于曹操和孙权,是皇室正统,得民心,自然是能够与曹魏和孙吴抗衡。

可是自从关羽、张飞、黄忠、法正先后去世,五虎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紧接着在刘备伐吴时,马超也病逝,之后便是打击最严重的刘备病逝,刘备一死,蜀汉失去了主心骨,少不更事的刘禅根本担不起蜀汉的重担。后期孔明一直北伐,多半是为了以攻为守,直到赵云去世,蜀汉再无五虎上将。孔明的死,也昭示了蜀汉的灭忙。

如果孔明不死,也许蜀汉能多撑几年,但是绝不可能统一三国。众所周知,蜀汉后期得了个有勇有谋的姜维,姜维绝对是砸到蜀汉头上的一个大运气,孔明死后,姜维担起了蜀汉的重任,虽然打仗还是有胜有负,但是绝对不比孔明在世弱多少,但是没了大将可用的蜀汉,没了有号召力的领导的蜀汉,即便孔明再生,又能如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就凭着一个姜维横扫吴魏?显然是不可能的。

历史不能被改写,但是假如诸葛亮不死,后面会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为啥许多人总会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哪?

在豹眼看来,也并非毫无意义。起码是许多人感到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最后被累死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坚持了近三十年,蜀汉才灭亡。如果诸葛亮能够活着的话,一统天下多好呢?

豹眼对诸葛丞相并没有偏见,无论是谁,只要统一了天下,百姓过几天好日子,豹眼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不过呢,在豹眼看来,即便诸葛亮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恐怕于事无补。如果说不死,这事就没法说了。

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此时,诸葛亮(181--234年)如果还活着,他应该八十三岁。虽说比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渭溪垂钓时年长十岁,但年龄也不算太高。

诸葛亮掐指一算,心中早已明白,天命难违,于是隐遁峨眉山或者西去昆仑山,暂时避避风头,潜心修炼。

西晋元康八年(291年),楚王司马玮进京诛杀杨骏,“八王之乱”开始。此时,诸葛亮刚好一百一十周岁。如果这时候出山,就算干到姜子牙一百四十岁退休,还有三十年的时间。

304年,氐族领袖李雄占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如果诸葛亮在这之前,抢先出山,赶在李雄前面占据成都,成立诸葛汉之类的政权。趁着司马氏的中原王朝一片混乱,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统天下。

之后,再奋斗二十年,替诸葛瞻(如果还活着的话)或者他的子孙巩固一下基业,在一百四十岁,差不多姜子牙退休的年龄,顺利接班。或者周游天下,或者归隐峨眉、昆仑。

诸葛亮战胜不了司马懿,但把司马懿及其子孙打下的江山收入囊中,岂不快哉!

这是比较圆满的结局,前提是诸葛亮不死。

如果仅仅多活几十年,恐怕没有这么好的结果。静待天下之变,短期内不会变得这么复杂。前期有曹叡、司马懿在,后期有司马师、司马昭在。尽管司马氏爷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毕竟魏蜀实力相差太大,诸葛亮依然无法有大的作为。

从228年到231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进行了四次北伐、一次出兵对抗曹魏进攻,平均每年近两次用兵。

从231年到234年,也是三年多的时间内,诸葛亮只有一次北伐,曹魏没有发动战事。

这就说明,诸葛亮最后调整了战略思路,并不再连续地北伐。根本原因还是北伐劳民伤财,并无实质的收获。随着蜀汉政局的稳定,诸葛亮彻底掌控了朝政,也就不再利用战争状态,为政治服务,因而可以进行休养生息。

但毕竟益州的现状摆在这里,即便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恢复,但财力与军事力量也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

了解一下司马懿重用邓艾在淮南、淮北大举屯田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蜀汉在休养生息,魏国没有战事,也在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正始二年(241年),邓艾在淮河南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采取许多措施,发展经济。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