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里的中国(中国的票证制度,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中国的票证制度,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其实,几十年前中国是流行票证制度的,当时人们生活中不管是买什么东西都必须要凭票购买。而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实是因为凭票购买,加深了人们生活的紧张感,而且让人们的日常供给得不到保障。
其实中国的票证制度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制度,因为购买东西要凭票购买,就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一种落后思想。毕竟当时如果说家事比较殷实,就可以有很多的票证,但是普通老百姓就比较缺少票证,所以说,有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没有票证,就代表了他们可能好几天都揭不开锅,没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吃。这就会大大加深人们生活的紧张感,本来生活就很辛苦了,平时还要去农地里面劳作,但是如今为了一日三餐还要发愁,那么是个人都会觉得很有压迫感。而且票证制度的出现其实也就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日常的补给完全得不到充实的保障,其实当时中国虽然说是百废待兴,但是远远不到这么稀缺物资的程度,但是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用品,其实很多人都是买不够的,吃吃不够,穿也穿不暖,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日常补给完全得不到保障。大量的日常用品只堆积在少数人的手中,这样子也会造成当时市场的一种畸形消费。人们无法用这些票证去购买,真正喜欢的他们只能去疯抢一些日常用品这种。物质层面的消费都得不到满足,人们的生活怎么会过的好呢?所以说,在当时票证制度的设立真的是非常的不应该的。我们当时就应该共克时艰,而不是用票证制度将每一个中国人拘束起来,连抢日常用品都要排队,都要成为一个难题。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太恐怖了。

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什么

第一,物质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凭票购买东西。
第二,计划经济没有了,转变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根据市场需要来提供货物,而不是根据国家分配来购买东西。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吃饭、穿衣、购物等消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只是轻松刷卡,或是扔下大把的钞票付账就可以走人。但在十多年前,票证是生活的命根子,没票寸步难行,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解馋要肉票,此外还有油票、糖票、烟票、洗澡票、肥皂票、棉花票、自行车票……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还要耐心地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1963年,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一场家宴,为参加第27届世乒赛的中国乒乓球队饯行,在通知大家赴宴的时候,还不忘加上一句:“请各人自带粮票!”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以食为天“的主题,到70年代最紧俏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的确良布料等工业品,再到80年代的录音机、电视机票,中国的票证之路走过了风风雨雨40多年,终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1990年代开始大幅退潮。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橱窗里的商品开始丰富起来。
1982年夏天,“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物价体制改革的试验。1984年11月1日开始,在物价体制改革上再迈大步: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一切票证,把粮票、肉票、油票、鱼票、布票等等。成为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并取消国家对粮、油、肉、菜、水、煤气等商品补贴的城市。
计划票证的隐退,极大地激发了工农业生产力,市场商品供应迅速丰富。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更是告别“票证时代“的强大推动力。各地的家庭主妇对改革开放起始的印象就是: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是中国国穷民贫的见证,也是中国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

为什么我国能从票证时代到消费大国其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多年战乱,百姓生活非常贫困。老百姓长期粗茶淡饭,营养不足。
因粮食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紧张。1953年,中央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老百姓因而跨入了长达40载的“票证时代”。
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从此,油票、肉票、布票、盐票、煤票、蔬菜票等各种票证填满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老百姓的饮食以青菜、罗卜、豆腐等素食为主,逢年过节才能沾一些荤腥。不论男女老少,穿衣打扮也极为朴素,多为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青年装。一件衣服要穿上八、九年,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票证时代”,中国人的需求长期被“限量供应”,天天担心“有上顿、没下顿”,习惯了“勒紧裤带过日子”。
改革开放前,消费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到1978年时,中国人均餐饮年消费不足六块钱。
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93起,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票证制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20多年间,我国农业和制造业产量跃至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从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20年后的2018年,这个数字飞跃至29228元。
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跨入飞速增长的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数据显示,1978年时居民消费水平仅为187元,到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已上升至22902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超过3万元。
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30元。这其中,食品烟酒消费花销最多,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最快。今非昔比,现在的中国人敢花钱、会花钱,享受多样消费带来的生活乐趣。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票证时代为什么能够结束啊

主要是因为票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时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好久了,商品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购买能力大大增强,票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急需另一种制度来替代。再着是因为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使当时的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结束了票证时代。

2022年新发行的中国票证值线吗

2022年新发行的中国票证值线。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票证的票证制优缺点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票证制度的优缺点体现的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一种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
但若经济迅猛发展以后,票证制便成为制约因素。
一,票证配给制通常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导致有钱也买不到想买的商品;
二,票证给人们交易、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票证种类很细,没有货币来的实用;
三,票证限制人们的选择;
四,票证配给制压抑供给,恶化短缺状况,票证制度的实质是以低于市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