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的故事(有哪些事是历史上一直被误解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哪些事是历史上一直被误解的

历史上已经被证明误解的事太多了,现举两例。一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灭国的事,史书记载,周幽王为讨美人褒姒一笑,点燃号令诸侯的烽火,诸侯赶来却无敌情,没美人笑了。敌人真的来了,点燃烽火却没人再来相救,王被杀国被灭。其实是,周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舅舅申候勾结犬戎杀掉周幽王,太子继位,就是周平王,请神容易送神难,犬戎不退,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二是,陈胜吴广起义,史记《史记》记载(初中课本上有选,几乎都会背诵)“今雨天误期,反已死,不反已死,不如反”。误导了2000多年,好像暴秦严苛的法律是逼迫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发现的《秦律》来看,根本没有这样的法律,迟到了只要说明原因,理由充足合理的,不会受到处罚,即就是理由不充分,也只是惩罚,不会杀头。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周易》中的一卦:

这是“无妄”卦,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妄之灾”就来自于这一卦的爻辞:

“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一个行人白捡了一头牛牵着走了,本地的住户却被人认为是偷牛贼。所以,我们称那种平白无故而受伤害的情况为“无妄之灾”。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和无妄之灾说的同一个意思,就是指很无辜的情况下招惹的灾祸。

白居易有这样一首《杂感》诗: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诗中用到了很多典故,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其中一句“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就是这个成语语句的出处。因为白居易诗通俗上口,这句话慢慢就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特别是古代话本小说尤其爱用,如在《三言二拍》中就多次出现,往往是说书人对一段莫名其妙灾祸(无妄之灾)的结语。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白居易,故事却出自南朝刘敬叔的《异苑》,是个类似卡通片的小故事:

三国孙权称帝时,永康县有人在山里捕获了一只巨大的乌龟,只听老龟叹口气说道:“哎,今天出游没算日子,被你给抓了。”这人听老龟说话愈发感到神奇了,心想,干脆把这灵物献给吴王请赏吧。

他载着乌龟前往国都建业,晚上停在一处港湾,把缆绳系在一棵巨大的桑树上就歇了。夜半时分,忽然听见有说话的声音,一个陌生而苍老的声音说:“元绪因何事到此啊?”另一个则是老龟的声音:“别装傻行吗,我这不是被人逮到了吗,马上就要下锅煮了。不过呐,就算他们把南山的柴禾都烧干净了,也奈何不了我,呵呵呵。”此时,这人偷眼去看,原来绑在船头的老龟正在跟那株大桑树对话呢。大桑树又说道:“你别美得太早,朝中的诸葛恪可不是一般人,他博学多才,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你哦,他要是派人去找像我这样的材料,你又该如何是好呢?”老龟赶忙阻住大桑树的话头说:“嘘,子明,别说了,估计这回悬了!”大桑树这才闭嘴不言语了。

献龟之人这下明白了,原来老龟和桑树都有名字,老龟叫元绪,桑树叫子明。到了建业城,孙权命人将老龟煮死,不知是想吃肉还是想要龟甲占卜,可是烧了近一万辆车的柴,也煮不烂,老龟还在锅里唠唠叨叨说话呢。此时,诸葛恪出班奏道:“可以用桑树之木作柴煮之。”献龟之人一听此话,也大着胆子向孙权说了自己在路上偷听到的龟桑谈话,孙权说:“那就用路上那课大桑树当柴吧。”很快下人就把那株大桑树砍了送柴回来,再煮那只老龟,一煮即烂。直到今天,人们煮龟吃的时候,还喜欢用桑树枝作柴,乡下人还称呼龟为“元绪”。

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今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建业,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树乃熟。”献者乃说龟树共言,权使人伐桑树煮之,龟乃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这个故事里,本来没大桑树什么事,可老龟遇难它也跟着倒霉了,运气太背了。可世间有的事就是这样,辗转相因,互相牵连,莫名其妙走好运或者莫名其妙走霉运。平白无故招惹的灾祸即是前面所说的“无妄之灾”,俗话叫做“吃瓜落儿”。

用另外一个成语,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人们都到护城河取水救火,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这个成语,也被白居易用到了《杂感》诗中。该诗用博喻的手法诠释了同一个道理。

其他诸如,“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春秋时楚国会盟,因鲁国献的酒薄而愤怒,派兵攻打楚国。梁国一直有打赵国的打算,因为怕楚国援赵,迟迟不敢动手,这次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周公旦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看到成王有过错,但也不能直接处罚他,因为人家毕竟是皇帝,自己又不是当爹的,怎么办呢?拿鞭子抽自己儿子伯禽呗,这是杀鸡儆猴的办法,可是伯禽这倒霉孩子招谁惹谁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都与“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是一个意思。

试想,我们自己不也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不觉,或者得罪了人,或者招领导不待见,怎么想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或许这就是“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情况是一样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对此解释很到位,一位老实巴交的知识分子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个笔记本电脑,路遇有人打架,拿起他的电脑当板砖用了,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甚至是玩命的索赔之路。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在书包里装,真倒霉,至今没娶个媳妇儿……”——您说他倒霉不倒霉。

虽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种无辜受到的伤害感到气愤、委屈和无奈,但同样也有一句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时提早观察,提早预防,提早离场,或许可以避免“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无妄之灾。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