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的地方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吗?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从传统礼仪的角度,来讲述你的见闻或阐述你的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在中国所有的地方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吗

端午节马上快到了,又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了。还有好看的赛龙舟,我们吃着美味粽子,可要知道吃粽子是我端午节记念古时候楚国屈原大夫。

在中国大部分都有端午节吃粽的习俗,那中国有没有端午节不吃粽的呢?

中国这些地方就不吃粽子:藏,疆,青海,包括香港澳门,还有台湾。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从传统礼仪的角度,来讲述你的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

(原创首发)

昨日,天暖。

因事外出,偶见路边店铺己有粽子上市,可不,再有一季端午节就到了。那就说说端午节和粽子吧。

端午节是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离骚》成为千古绝唱,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了传世名言。众所周知,自不多述。

但是,我自认为有两首古诗不错,录之,以示缅怀吧。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 唐·文秀。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端午三首》宋·赵蕃。

现在的人们虽然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但给我的感觉好像淡化了许多。就和春节似的,没有了以前的那么热衷。

粽子也成了鸡肋,吃粽子也那么二五眼了,年岁大的还像那么回事,年纪轻的根本都不屑一顾,小孩子就更别提了。

可是,我记得我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是非常热闹非常讲究的。这就要回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所见所闻了。

一是买江米(我们北方管糯米或粘米叫江米)。那时所有人所有家庭的粮食都是凭粮本定量供应的。每到端午节前,粮店会从定量的粮食中调剂一些江米来供给各家端午节包粽子用。而这去粮店买江米就成了我的活儿。

二是买粽叶。那时北方大都是用宽大一些的芦苇叶包粽子,竹子北方没有,竹叶更是罕见。一快到端午节,许多周边的农村人或推着车或骑着铁驴(一种用铁管焊接拼装的自行车,特别坚固承重)到城里卖芦苇叶,挣上一点儿辛苦钱。

每到一地,大街小巷胡同杂院的大娘老太太们纷纷来买,我的母亲毫不例外也是其中的一员。

也有家庭特别勤俭或是特别抠门的,不辞辛劳走到很远的开洼野地自己摘芦苇叶去,因为他们不舍得花这点儿小钱儿或是冤枉钱。

三是包粽子。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是家家户户包粽子的日子。我们家主要是母亲操持的。我记得在包粽子的头天晚上,母亲把江米、粽叶、枣和红小豆提前用水泡一晚上,枣和红小豆都是母亲在春节做枣馒头馅儿馒头时有计划节省下来的。

转天一早,是父亲开始糗豆馅儿。先把泡好的红小豆煮烂,然后用铁勺碾碎,接着用屉布去皮澄出豆沙,再把豆沙挤去水分,放在锅里加上糖和一丁点儿盐炒成半干就大功告成了。

一般各家都是在下午或是傍晚开始正式包粽子了。我们家主要是以母亲为主,父亲为辅,我长大点儿了有时帮帮忙。

包粽子时,把三四片芦苇叶裹成篓状,填上半下江米,有的放上两三颗枣,有的放上核桃大小的澄沙馅儿,再放上江米,覆盖好芦苇叶,用粗铁杆儿(天津话,凭本供应的纳鞋底用的由许多细棉线合股而成的粗线)捆上就成了。一包就是百八十个。

四是煮粽子。吃完晚饭,母亲开始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大铁锅里,架在煤球炉子上,加满了水煮上一夜。记得母亲还要在半夜起来一两次,往炉子加煤球,往锅里加水。到了端午节的早上,粽子就煮熟了。

五是送粽子。那时的端午节不但家家户户包粽子,互相之间送粽子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我家住的大杂院共有七户邻居,端午节那天,母亲会让我去给每家送上几个粽子。作为礼尚往来,邻居也会把他们包的粽子送给我家。而我父亲做的澄沙馅儿粽子口碑最好,堪称一绝。

另外,逢年过节,邻居之间经常互送自制的小吃,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彼此友谊,邻里关系非常的融洽。

六是吃粽子。经过了前奏和过门儿,母亲再给已经结婚的姐姐留出一些粽子,开始让我和哥哥随便吃了,而且可以吃饱管够,十分的解馋。

现在回想起来,那江米的软糯,枣馅儿的香甜,芦苇叶的清性子味,以及端午节前夜家家的炉火通明,端午节当天户户的迎来送往,节日、礼仪、粽子,简直是难以忘怀,实在是不亦乐乎。

端午两天小假期,广东自驾游求推荐有哪些地方值得一去

连南油岭千户瑶寨

海拔800多米的山腰中,清一色青砖吊脚楼的瑶寨,依旧保持着原始风貌。但是,人们一直很少关注。

广东西北部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居住的面积占了全县80%,“ 百里瑶山”连绵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处是瑶家村寨。

世界唯一的连南“八排瑶”油岭千户瑶寨,它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清一色青砖吊脚楼的瑶寨建在海拔800多米的山腰上,错落有致的民居层层叠叠,远远观望慰为壮观。 寨子横1300多米,纵900多米,是连南八排瑶风情中最丰富、最生动、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且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老瑶寨。

这座古老的瑶寨,扩建于宋,鼎盛于明清,最多时有房屋近900幢,占地近400亩,1000多户,7000多人。他们信仰道教,崇拜多神,他们认为,“盘古王”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是他们的祖先。

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全部落性的“游神”大典,俗称“耍歌堂”,一般要进行三天。1996年,油岭千户瑶寨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998年,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进入古老瑶寨的路上,喀斯特小盘地上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处处生机勃勃。

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瑶寨,道都是石块磊起来的陡峭弯曲小路,曲曲折折通往各家各户。

房屋多是青砖木瓦、底层用石头砌成,木桩加固支撑顶层,时不时有老人家在门口坐着,盖了些吊脚围栏,像观景台类似。

寨里的老人们穿的大都是瑶族服饰,妇女用白色的缠腰带绑住蓝色的襟衣,男人戴着红盘头巾———据说,这红头巾放下来有一丈多长,能驱鬼辟邪。

拾阶而上,房子虽然很简陋,风景还不错,政府出资翻新了的房子,屋顶换上了瓦片,刷了白条。

寨子的部分房子已经残破不堪,人虽然稀少,但还是有居民仍在居住着。

瑶寨正在慢慢地开发,山顶上一座重新修建的古庙,也是古寨其中的一个观景台。

被群山包围起来的古老瑶寨,是摄影、绘画和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山顶的观景台上白天有很多游客过来观光,俯瞰油岭瑶寨的景色还是相当的给力,但现在仍旧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地。

如果是开车可以直接导航油岭瑶寨,上山路比较弯曲,请小心驾驶。附上连南县城三江镇到油岭瑶寨汽车时刻表。

交通指南:从广州出发,沿广清高速行驶,后转入清连高速,在三排/九陂出口出,沿S261行驶10公里,左后方转弯行驶5.2公里后,向右前方转弯行驶约4公里到达终点。全程约4小时。 住宿:住宿比较简陋,也可以到县城三江镇住,开车20几分钟。

连南三排镇老排村

距离油岭千年瑶寨10公里左右,也有一座建于半山的瑶寨,据说他们也是从油岭寨那边迁移过来,寨里因而就没了老式瑶寨那种吊脚楼的特色。

正午,沿着陡峭而又弯曲的山路,来到坐落在半山上的连南三排镇老排村。

寨里最宽阔的一块平地上,最气派的建筑,是一座捐助让学生写生歇息的休息室,平日里却是大门紧锁。

任何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有想进入这寨里进行探究的心理。

然而,寨里的路却不易走,通向里面都是这种狭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