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高手解释解释?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哪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高手解释解释

很明白啊
国家即使很大,如果好战,则必亡。
天下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则必然危险。
解释如下:
战争打的是国力、财力、人力等综合国力,好战就会不断消耗国家实力,必然会阻碍本国经济发展,甚至生灵涂炭,引起社会动荡,长久来看,各种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一个国家在安定中发展,这是好事,如果不注意平时国防及军事力量,一旦外国入侵,势必仓促应战,这样国家就十分危险。宋朝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重文人轻无力,所以被元、金追着打。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战国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马法》一书.原文应该是,“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
一个国家 无论再怎么强大,如果不断的进行战争 也会灭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虽然安定了 但要居安思危,不然 安逸享乐 就会出现危机

国之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易经》说:“君子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记防备。”军事不可以随意,随意就没有威严;武器不能废弃,废弃就导致敌人来。以前吴王夫差好战灭亡,徐国的偃王没有重视军事也灭亡了。因此英明的大王治理国家,不随意动兵,不放弃武备。《易经》说:“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因此身体可以得到平安,国家可以得到保全。”古人讲“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忘战必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尽管今天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但战争仍是威胁国家安全的第一杀手。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请教:“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司马法》“仁本第一篇”。

原文:“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该书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战争的经验教训。认为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自食苦果;而苟且偷安、懈怠战备同样会导致丧师失地,甚至国破家亡的下场。

出处: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

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

而后世司马穰苴所写兵书名为《司马穰苴书》,并非《司马法》。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哪句话最能表达文中主要的意思

忘战必危最能表达文中主要的意思。

忘战必危,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g zhàn bì wēi,意思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出自《司马法·仁本》。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

扩展资料: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最早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 《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谁写的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司马法·仁本》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就想要攻伐吴国。

范蠡进谏道:“兵者,凶器也。现在越国国力并不强盛,吴国也没有天灾人祸,若大王恃勇好强,无故挑起战争,最终反要被战争所害。”

勾践不听劝谏,贸然出兵,果然大败而归。

此后,才开始了漫长的“卧薪尝胆”之旅,最终灭亡了吴国。
有意思的是,战国初期魏武侯问中山相李克:“吴国因何灭亡?”

李克回答:“屡战屡胜。”

武侯很纳闷:“屡战屡胜,国之福也,怎么偏偏因此而亡?”

李克对曰: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 ”
越王好战败于吴,吴国好战亡于越。

所以《孙子兵法》篇首即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老子谆谆教诲:“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既然战争有亡国的危险,那么全面否定战争行吗?
对此,《吕氏春秋》上说:“战争的由来已经很久了,它和人类的起始一同产生。

从广义来看,战争无时不在:争斗之意隐而未发是战争;怒目相视是战争;聚众斗殴是战争;三军攻战还是战争。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淮南子》上说:“从天性来看,人生来就有衣食本能,当物资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或者分配不均时,争斗就发生了。

人类本来没有筋骨爪牙之利,又发明了铠甲兵器。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蛮横暴虐之人残害天下,于是圣人便挺身而出,诛杀强暴,还天下太平。”
可见,战争就像水火,不善者造成灾祸,善者则会造福于民。
《左传》记载,晋楚争霸,某次战役晋国大败而退。

这时楚庄王的一个谋臣建议说:“何不收集晋国人的尸体堆叠起来,盖土夯实,建成一座‘京观’呢?以此告诉子孙不要忘记武功。”

庄王听后,语重心长道:“你知道武字怎么写吗?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七种德行,我们现在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