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南诏国士兵个个堪比特种兵,是真的吗为何小小的南诏能让大唐很受伤?南诏国真的存在过吗位于今天的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相传南诏国士兵个个堪比特种兵,是真的吗为何小小的南诏能让大唐很受伤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写道: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这段话描述了天宝年间大唐与南诏国之间战争的悲惨景象。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怼突厥,怼吐谷浑,怼高丽,怼吐蕃,怼......。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怼了个遍。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大食的数十万大军,兴匆匆的准备来大唐一游,都被唐朝的几万人马打的再也没有觊觎东土的念头。

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唐军折戟马下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首先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

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位唐亩五亩)授田,上户授田三十双,中户下户依次递减。每家的丁壮都有作战义务,在战时,士兵以邑落远近编为东西南北四军,每军或一千人或五百人,每四军设置一军将统率。南诏的军队编制为“府”,按照府的规模,可以分为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个等级。而每个等级的最高长官在《新唐书·南诏传》中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大府主将曰演习,副曰演览;中府主将曰缮裔,副曰缮览;下府主将曰澹酋,副曰澹览;小府主将曰幕捴,副曰幕览。府有陀酋,若管记;有陀西,若判官。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就是农兵合一。农忙的时候,就解甲归田,进行生产。到了农闲季节,大家就操起家什练兵。这大概相当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几大建设兵团。其实,南诏的这一套制度,完全师从于大唐的府兵制。只是在制度细节上略有区别而已。

只是后来因为唐朝的疆域实在太大,而对外战争又相对较多。府兵制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后来弃之不用而实行了募兵制。

但是南诏因为国家较小,士兵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其他地方去战斗,基本上战斗胜利后老婆一句:XXX,回家吃饭啦。基本上不会耽误吃顿热饭。这也是为何府兵制在南诏开花结果的缘由。而府兵制的实施,也为南诏和大唐的战斗中取得了优势。


其次,士兵的选拔。

理论而言,既然是府兵制,那么每一个适龄青年都可以并应该成为正规军。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蛮书》当中,对南诏士兵的选拔有着一套严整的规则。

规则如下:凡试马军,须五次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四十步外走马据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盘枪百转无失,为一次上;能算能书,为一次上。试过,有优给。步卒须为五次上。玷苍山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为一次上;弄剑,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已上一一试过,得上次者补罗苴也。

大致的意思甭管你是骑兵还是步兵,想来当兵都要至少五科优秀。而这个几项,在古代那简直就是妥妥的特种兵的入门测试,可想而知能通过这样严格选拔标准的士兵会精锐到何种程度。

而且,南诏还真有士兵中的士兵,这就是南诏的精锐——罗苴子。这罗苴子也就和我们现代的山地特种兵没差了。

制度有了,兵马有了,按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则,接下来,就是要打造精良的装备了。

南诏作为中国世代的邻邦,和中原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再加上境内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冶金水平相较于大唐也是各有利弊,甚至不遑多让。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铎鞘、浪剑和郁刃三种宝剑。

在《蛮书》中记载了这几种宝剑的制作过程:铎鞘者,状如残刃,有孔傍达,出丽水,饰以金,所击无不洞,夷人尤宝,月以血祭之。郁刃,铸时以毒药并治,取迎跃如星者,凡十年乃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锻造要用毒,淬火要用马血,可谓剧毒无比,触之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王所佩者,传七世矣。

虽然普通南诏士兵不可能人手一把宝剑,但是作为制式的作战武器——南诏剑,也是百锻良品,非一般刀剑能比。

除此以外,南诏的其他武器制作也异常精良,完全不次于唐朝军队。在几次和大唐的作战中,并不落下风。

但是,南诏的国力和唐朝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一时能抗衡大唐,但是在唐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打击之后,南诏遭到了重大损失。此后再也不敢与大唐为敌。

南诏国真的存在过吗位于今天的哪里

有这么一个九隆神话:大概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哀牢山下有一个名叫沙壹的妇女,在水中捕鱼时接到了沉木,怀孕生下了十个儿子,后来沉木现出龙身并且还会说话:“你为我生的儿子呢?”一下子其中的九个儿子被吓跑了,只有最小的儿子坐着走不了,龙就舔了他的背。当地的语言称背为九,称坐为隆,就给小儿子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很有统领族众的才能,又善于统兵作战,兄长(各部落首领)们一致选举他做了第一代哀牢国王。  

现在的九龙雕塑可能的九隆的谐音吧。  

一直到了公元69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古国的一位国王叫柳貌的,他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大汉王朝于是顺势在哀牢古国的旧地设了“永昌郡”,以便于管理,史称“绥哀牢,开永昌”。  

只是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哀牢古国慢慢的消失了。  

南诏国的始祖叫蒙舍龙,蒙是姓,舍龙是名字。他是隋唐时期哀牢乌蛮蒙族人的首领,为了抢地盘,争夺人口,牛羊,水,和别的部落干仗,结果干不过别人,于是就只能跑路了,跑到哪里了呢?带着儿孙,还有族人跑到了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县),邪龙川是个很好的坝子,很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于是他们便慢慢的积攒力量。只是蒙舍龙这么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跑路,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会成为雄霸西南的强国的国王。

南诏国是如何被大理国取代的

南诏国并不是被大理国取代的,他俩中间隔了三个国家,分别是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南诏国就是被大长和国取而代之的。

南诏国【738-902】

云南洱海地区居住的乌蛮有六大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

其中最南的就是蒙舍诏【南诏】,偏南一点的是蒙巂诏,东边的是越析诏,西北的浪穹诏,西边的邆赕诏,东北的施浪诏。

蒙舍诏的首领细奴罗在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建立大蒙国,称奇嘉王,首府在巍山,蒙舍诏始终依附唐朝。而其他五诏在唐仪凤三年【678】先后被吐蕃征服,唐开元十七年【729】,大唐击败吐蕃,蒙巂诏、越析诏和蒙舍诏一起依附唐朝,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三诏依旧依附吐蕃。

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的皮逻阁吞并其他五诏,统一六诏,次年迁都太和城,唐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羊咀咩城【大理城】,贞元十年【794】被唐封南诏王,大众十四年【860】世隆改国号大礼国。乾符五年【878】隆舜改国号大封民。天复二年【902】末王孝哀帝舜化贞死,清平官郑买嗣杀害八个月大的太子取而代之,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灭亡。

大长和国【902-928】

郑买嗣的始祖郑回是唐相州人,曾任西泸县令,至德二载【757】被南诏俘虏,因为学识渊博而被重用,任清平官,被阁罗凤赐名蛮利,先后为凤嘉异、异牟寻、寻梦凑之师,子孙世代任职清平官,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

郑买嗣在南诏第九任王隆舜在位时就图谋篡位,指使隆舜的近臣杨登弑君,在到舜化贞死后,郑买嗣杀尽蒙氏亲族八百余人,取代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大长和国历三代三任君主,郑买嗣孙子郑隆亶在位时,被杨干贞弑杀,杨干贞扶植大长和国的清平侍中赵善政为傀儡君主,建国大天兴国。

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6】

杨干贞自称是南诏末王舜化贞的遗腹子,在大长和国任职东川节度使,勾结清平官赵善政杀害诸郑,扶植赵善政为君,建立大天兴国,仅仅十个月,杨干贞又杀害赵善政,自己立国大义宁。

但是杨干贞也仅仅做了两年皇帝,在930年就被弟弟杨诏囚禁,杨诏自立,杨氏在南诏境内并没有统治基础,加上杨氏兄弟暴虐,国内纷乱四起。

白蛮段思平趁势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并和国内各大世族达成协议,起兵击败杨氏兄弟,消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