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诗300首笑死不偿命(笑死人不犯法,我想用一个段子把我仇人笑死,请大家给我一些意见,表情包也行
发布时间: 2023-07-17

笑死人不犯法,我想用一个段子把我仇人笑死,请大家给我一些意见,表情包也行

文个笑话一点也不可笑!更别说能笑死仇家!

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一卖西瓜的汉子拉一架子车西瓜沿村叫卖,忽见小胡同闪出一个八九岁的孩童,问西瓜咋卖?瓜农:小熊孩子,你有钱买瓜?孩童:咋啦?就你这小瓜,我吃不起?小看人!瓜农:说我瓜小?最小这个也十来斤。能撑死你个小屁孩!

孩童:你这最小的能有十斤?真有十斤我能吃完!不信打赌?

瓜农打量一下孩童,红背心,蓝裤叉。小平头。黑不溜秋。……说:你能吃完这个西瓜,另外我再送你一个大的!

孩童:吃不完咋讲?

瓜农:吃不完你付这个瓜钱!

孩童:好!一言为定。切瓜吧!

瓜农二话不说,立了将瓜切成十六块。

孩童也不讲话,拿起就吃。一连吃了八块!揉一揉肚子,说尿急!尿完回来再吃。

瓜农见了,也不介意。说,你去尿吧!反正你也跑不了。这胡同第二家就是你家!

孩童飞奔回家,对双胞胎弟弟说明打赌之事,并将红背心,蓝裤叉脱于弟弟穿上,弟弟摇头晃脑,挺着肚子,来到卖瓜的车前。说:这瓜我刚吃一半,已撑的尿尿,怕是吃不完啦!

瓜农:吃不完就拿钱!

孩童:别,就是撑破肚子,这一半我也要吃完的!说完很轻松的吃完另一半西瓜。抹抹嘴说:我胜了,你输了。我得挑个最大的西瓜吧?

瓜农自知输了,挑个大的西瓜给小孩抱走了……l

写打油诗有什么讲究

曾经有人这样问有书君:“怎样才能写好古诗?我是零基础能学会么?能不能教一下我?”

其实,有书君也是在学习的道路上,还不足以教大家。但是,根据有书君学习诗歌的经验,有书君觉得,对于零基础的书友来说,可以先从打油诗学起。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多学,多练。只要你能坚持下来,你就一定能学好。

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书君不仅掌握了打油诗和基础格律诗的写作技巧,对于歌词创作也略有研究。

下面这首《三月》就是有书君写的,已经被一个叫做丑丑的艺人谱了曲,现在拿出来显摆一下,有机会也可以唱给大家听。

三月

作词:揽月妖星

作曲:丑丑原创

画一盏云舟自在飘荡

写一蓑烟雨把碧波荡漾

看悠悠渭水悠悠流淌

差春风牵走两岸的鹅黄

唱一首苍茫追逐月光

和一篇新词把落花感伤

望悠悠梦中悠悠目光

着晨雾迷漫她的体香

缀一颗相思在遥远村庄

点一支忧伤把思念遗忘

踏悠悠古道悠悠情长

是谁的羞涩又染红了宫墙

三月里桃花正吐芬芳

我愿和你一起沉醉他乡

走过了青春依然向往

远方有星光落在我身旁

为什么要提到歌词创作呢?因为诗歌就是起源于民间的歌谣,被大家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

今天,有书君就借题主的问答,给大家仔细说一说打油诗。

一,诗歌起源简述。

诗歌起源于民间的民歌,我国最早的一首诗,叫做《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它的意思就是把竹子砍断,然后再连接起来做成弹弓,用泥土做成弹丸去打野兽。

任何一首流传下来的民歌都有着优美的韵律,即使单念歌词,也是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

而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随后便逐步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打油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要求不高,写起来也相对容易些,易于被接受,也便于记忆。所以,大家觉得格律诗难学,平仄难懂的,可以先从打油诗开始练习,逐步推进。

二,打油诗和顺口溜的区别。

也许有的书友不以为然,不就打个油吗?谁不会呀?看我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麻子扛枪打野鸡。

七六五四三二一,你说稀奇不稀奇?

多简单啊,这不是张口就来了吗?

对不起,你那不是打油诗,你那只是顺口溜而已。

这有区别吗?当然有了!

打油诗毕竟也是诗的一种,基本具有诗的形式,不仅要求语言精炼,押韵,还有意境上的讲多讲究。

打油诗只是语言不大典雅,含蓄,意境不够深邃。

而順口溜不讲意境,不象诗那样刻求精炼,在押韵上也只求合辙,韵脚变換较多。

三,什么是打油诗?

如果把格律诗比作是阳春白雪,那么打油诗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下里巴人。

而我们通常把这种:用词随便, 用语俚俗,拙朴,别致,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的,很口语话的诗歌,称为打油诗。

大家不要认为打油诗简单就心生轻视,关于打油诗的由来,这里还有个典故。

话说唐代有一个人叫张打油,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叫《咏雪》,诗云: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短短四句,诙谐有趣,生动形象。

从此张打油和他的打油诗名传千古,后来者便把这一类随意俚俗不讲究的诗就称为打油诗,而张打油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打油诗的鼻祖。

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打油诗它是押韵的,而且是124句押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更容易流传。

在唐朝的时候,诗是拿来唱的。而且那时候造纸术也不发达,依然是用竹片子写字的;当然,也有人用丝帛写字,但是丝帛的价格太高,一般人用不起,只能靠口口相传。

如果你写的不押韵,就不便于记忆,很难以流传下来。

这首诗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却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意境深远。

在这里,肿,这个字就是诗眼。

诗眼就是使整句诗都活起来的那个字。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诗眼。

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说的那么好,为什么又说它是上不了台面呢?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以诗取仕的朝代,在那个全民作诗的年代,他的诗歌创作无限繁荣昌盛,只要是识字的人都会来两句。

唐朝,是一个缺什么都不缺诗歌的朝代,所有非正统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好,咱继续说打油诗。

相传宋代大才子苏东坡长着一张驴脸,特别长。而苏小妹的前额特宽,所以兄妹二人就经常互掐,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

这一天,苏轼看见小妹从房里出来就吟道:

前脚未出闺房内,

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也是一个才女啊,当然不甘示弱,便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

今年始流到嘴边。

你说苏东坡这脸该有多长啊。

说道这,有书君又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相声,说两个人比赛吹牛,看谁的个子高。

路人甲说:我因为每天走来走去,天空把我的头发都磨掉光了,所以成了秃顶。

(现在你们知道有书君为啥也是光头了吧~)

路人乙说:哪算啥,我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顶着地... (艾玛,啥也不说了,伤不起啊)

说起打油,还有一些历史名人都写过很出名的打油诗。

比如明代的唐伯虎,因为宁王造反的事件影响到他,差点被抓起来杀头,从此心灰意冷,无心仕途,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

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四句话行云流水,寓意深刻。

还有隋唐演义,不知道大家都听过没有。里面有一段贾家楼聚义,秦母过寿的段子,说程咬金看见大家都献诗的献诗,献宝的献宝,也想卖弄一下,又不识字,一着急,憋出来一句祝寿词来:

老娘不是人,

王母娘娘下凡尘。

这个打油也很有意思。你可以想象,当第一句说出来的时候,秦母也是被雷到了,目瞪口呆啊,心说话:这小兔崽子,咋说话呢。

秦二哥那脸色当时就从黄色变绿色,又从绿色变黑色了,心说话:这二货,不会说话不会磕头么,瞎咧咧啥。

然后第二句一出,两人都松一口气,哦,原来是这样啊。

在这里,也只有程咬金才能说这句话,其他人说不合适。大家以后再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物与人物的特点和关系。

为什么说只有程咬金可以这样说呢?

第一,程咬金不识字,是文盲,说错了也就哈哈一笑。

第二,程咬金和秦琼是什么关系啊,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好了,扯的有点远了,我们继续来说打油诗。

据说,欧阳修有一次出门旅游,遇见一个读书人打扮的人。那人也不认识他呀,就邀请他一起去拜访文坛名宿欧阳修。

老欧一看这自己拜访自己也挺有意思的,就答应了。

一路上,那个读书人做了几首诗,不过都是只作了上半首,后半首就卡住作不出来了。

当他们走了一程,弃车登船后,走了不远,那书生再次诗兴大发,吟道:

二人同乘舟,

去访欧阳修。

说了上半首,后面又接不下去了,老欧一看憋不住了啦,就续了一句:

修已知道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