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死是无辜受害,还是咎由自取?历史给出了这样的说
发布时间: 2023-07-06

—1—

古语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韩国贵族韩非的《五蠹》。

其意思是说,儒家的那些文人们总是依靠写反动的文章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使用武力触犯禁忌。

而当时所谓的禁忌,就是律法所不允许僭越的红线。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时的社会,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韩非却非常反感文人和侠客,他觉得,若要维护长久统治,就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高于一切的,而清平的社会秩序都被这些人给搞坏的。

大家都知道,文人多出自儒家,而侠客多是出于墨家,而那些言谈者,几乎都是纵横家,所以,从韩非子的《五蠹》可知,他非常讨厌儒家、墨家和纵横家的这些人。

韩非子为何要写《五蠹》,为什么要鞭挞这五类人?他的意图又是什么?

五蠹就是五种蛀虫,韩非子笔下的五种蛀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在当时社会,学者主要指儒家,言谈这指的是纵横家,带剑者指的是墨家游侠,患御者就是那些门客,工商之民就是做生意的商人。

—2—

韩非子鞭挞这五类人的目的,是因为,当时处于战国时期,时代混乱,诸侯林立,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

扩大地盘靠什么方式实现呢,这就要依靠征战和打仗来实现。而打仗需要人,需要补给,需要吃饭,没人种粮食供应给养,没人入伍上阵,怎么去打仗,怎么供应补给?

而社会上的人都去当了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谁去种地,谁还愿意当兵打仗?有这些人开了不打仗不种地的先河,以后大家纷纷效仿,都不去了,怎么扩大地盘?

在韩非子眼里,这五类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主流人群,害群之马。

从这一点就能清楚的看到,韩非子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一样,生存在这个社会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韩非子写了《五蠹》,就把当时社会上的这五类人都给得罪了,这五类人可谓是恨死韩非子了。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那么,历史上,韩非子又是怎么死的呢?

—3—

在历史上,公认杀害韩非的人是他的同门师兄李斯。《史记》有明确记载,是李斯、姚贾害之。

因为李斯韩非源于同门,正因源于同门,李斯嫉妒韩非才能,怕韩非抢了他的名头,故而杀之。这个说法源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从这里可知,韩非子死的很冤枉,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因为历史上没有能够证明李斯嫉妒韩非的事实证据。

虽然在《史记》上有明确记载,说是李斯自知不如韩非,但不如韩非就一定要杀了韩非吗?这一点也说不过去。

不过,《史记》还提到这姚贾个人。

在汉代刘向编纂的史籍《战国策》里,多次提到此人。

因李斯在历史上的名气较大,姚贾却不怎么出名,所以,很多人就把眼光聚焦到李斯身上,而忽略了姚贾这个人。

在《战国策》里明确提到,是姚贾杀了韩非子。这是《史记》和《战国策》中提到杀害韩非的一个共同的人,因为《战国策》并没有提到李斯,仅仅只是在《史记》中体现。

在古代那种极简的记事方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人物如此之多,能出现在史籍里,已是很了不起,假如能接二连三的提到一个人,那就说明,这个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了,这个被多次提到的姚贾,到底是个什么人?

—4—

历史对姚贾这人的记载很少,但我们仍能窥见一二。

姚贾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也就是说,世世代代都是看城门的监门卒,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社会,可以说是一点地位都没有,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在现代的小说和影视剧当中,我们都曾见到过,这样的小人物为了升迁,好事干尽,坏事做绝,最终上位了。这是司空见惯的情节。

而姚贾这个人从一个看门小兵,最终到官居上卿,廷尉,可以说是逆袭了,但他的逆袭有可能是踩着无数人的尸骨上去的。

那么,韩非子就极有可能是姚贾逆袭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韩非对姚贾无害,但姚贾若为了自己的利益,杀死韩非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所以,姚贾确实有杀死韩非的充足理由,那就是为了自己的升迁。

但这些都是推测,并没有真凭实据。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点有真凭实据的。

在先秦的相关典籍,对于姚贾这个名字,我们一共找到了四处。分别是《史记》上一处,《战国策》上三处。

司马迁《史记》上的已经说过,就是——李斯、姚贾害之——这句。

另外的三处,都在《战国策》中。

其一是《秦五·四国为一》中记载的——韩非,韩公子也,著刑名之书十余万言。是时在秦,故知之也。终死于谮姚贾也。

这一处指示非常明确,意思是说:韩非是韩国公子,写了十几万字关于刑法的书,当时他在秦国,所以知道这些,但他最终被姚贾诬陷而死。谮是诬陷的意思。

其二是《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中记载的——赵使姚贾约韩魏,韩魏以友之。举茅为姚贾谓赵王惠曰:贾也,王之忠臣也。韩、魏欲得之,故友之,将使王逐之,而己因受之。今王逐之,是韩、魏之欲得,而王之忠臣有罪也。故王不如勿逐,以明王之贤,而折韩、魏招之。

这话的意思就是:赵国委派姚贾与韩国、魏国订立盟约,韩国、魏国不久就撕毁盟约,背叛了赵国。举茅在赵王面前为姚贾开脱说:姚贾是大王的忠臣。韩国、魏国都想要得到他,所以背叛赵国,准备让大王驱逐他,而自己趁机接纳他。如今大王如果驱逐姚贾,这是韩国、魏国想要得到的结果,然而大王的忠臣却有了罪名。所以大王不如不驱逐姚贾,以表明大王的贤明,并挫败韩国、魏国招收姚贾的企图。

其三是《魏四·周最入齐》中记载的——周最入齐,秦王怒,令姚贾让魏王。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周最去了齐国,秦王大怒,派姚贾去责备魏王。

其实即使不知道这第二和第三条,单从第一条也能明显看出,姚贾这个人的职业与身份,是个不折不扣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专以邦国外交为业务的游说之士。

—5—

在历史上,张仪和苏秦都是凭借这样的本是获得高官厚禄的,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明确的知道,姚贾是纵横家。

而在韩非的《五蠹》当中,五种蛀虫中的第二类蛀虫就是言谈者,这里的言谈者明确的指向纵横家。

说到这里,韩非与姚贾矛盾冲突的起因与实质,已经非常清晰。既然你骂我是蛀虫,我就送你去阎王爷那里骂去。

现在历史动漫里有一部《秦时明月之天行九歌》,里面的卫庄和盖聂这两位纵横家的剑士,都与韩非子交好。这是有悖于历史的,因为韩非子已经骂纵横家是蛀虫,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

但还有一种说法,说韩非的死是因为自杀。那么,他自杀的缘由是什么呢?

如果大家读过《韩非子》就能了解到,韩非对于法术之士的议论,也就可视为韩非自己的某种心声吐露,尤其是韩非对于法术之士生死处境的动情描述。

《孤愤》中有云: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精通法术而违背君主心意的人,不是受到官吏的惩罚而被杀死,就一定是死于刺客的暗杀。

这意思就是说,官吏不喜欢他,此刻也不喜欢他,加上他用五种蛀虫骂人家,天下的人都被你得罪尽了,你说你还有什么活路?

这种全民公敌,早已经没有了活路,自己挖了坑,自己得用命去填,所以说,自杀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韩非致死的真相是什么,它早已淹没在尘埃的光年里,沉睡在时光的罅隙。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