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为何在古稀之年被杀掉?老话说人到70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为何在古稀之年被杀掉

谢邀。

李善长被明太祖朱元璋处死的原因,已经形成历史公论: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铲除政治隐患,把功臣集团几乎消灭干净,而身为功臣集团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长,也必然会被铲除。

↑李善长终究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但是细细挖掘整个事件本身,我们会发现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想对李善长下杀手,可以说,他以绝对的政治理性,随时观察政治形势的变化,并在最后做出了结论:李善长必须死。

李善长虽然贵为众臣之首,但他活的很难。

他为人精明吗?当然精明!

他政治经验丰富吗?无比丰富!

他懂政治吗?懂!

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吗?非常了解!

然而,李善长再有能耐,再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再怎么看穿一切,都阻止不了自己和家族的厄运到来,这对李善长来说,才是最最悲剧的。

你看穿一切,但发现你没得选,只能洗干净脖子等死——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压迫感,恰恰强烈到如此程度!

那么,朱元璋究竟在担心什么?他为什么非要置李善长死地不可?

↑朱元璋是权力欲最旺盛的皇帝,没有之一↑

本质的原因,在于皇权的不可分割性!而朱元璋对权力的眷恋,远远超过其他帝王。任何冒犯他权威,或者有可能冒犯他权威的,都被他视为莫大的隐患。

因为朱元璋曾经“失去过”权力,胡惟庸在任职宰相期间的一手遮天,目中无人,让朱元璋引以为警训,你胡惟庸架空别的宰相也就罢了,你还常常无视朱元璋的感受,你想干什么?

明明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们,是为了让宰相帮着做事的,结果宰相仗着威权,开始拉帮结伙,引来许多官僚投靠,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这类集团,具有强大的政治能量,甚至严重左右了朝局,必然会对皇权造成一部分架空。

以上就是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日夜苦思的内容,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投靠胡惟庸的小集团,不管多少官员,职务大小,一并杀掉,死人不会造成威胁。此外,他也把宰相位置彻底废除了,六部直接向朱元璋汇报工作,累是累了点,但皇权重新完整的回到朱元璋手里了。

可是,这样做就够了吗?

↑胡惟庸敢在朱元璋面前嚣张,可谓无知者无畏↑

朱元璋实际上一直怀疑政治小集团究竟有没有被打掉。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推荐的啊,难不成胡惟庸只不过是李善长的一枚棋子,李善长到底有多少政治能量,会不会有一天对皇权造成严重伤害?

朱元璋没有安全感。

横亘在他心里的那个阴影,实在太大了。那个叫做李善长的阴影,能力有多强,朱元璋当然一清二楚。虽然这家伙早在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勒令退休,但他仍然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官领袖。

必须除掉李善长,才能彻底挖掉功臣集团的根子!这个思路,朱元璋并非一蹴而就想到的,而是在他漫长的帝王生涯中,运用特务手段等种种工具,收集信息而来。

李善长会造反吗?朱元璋的恐惧感代替他的理智做出了回答:万一呢?

他可能忘了分析,李善长其实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就算谋反成功,他能自己当皇帝吗?七十多岁快要进土的老人了,还折腾得动吗?他如果帮别人谋反,他能够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爵位待遇吗?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动机。

↑徐达死于1385年,躲过了朱元璋的政治大清算↑

除非……为了保命,但要知道,李善长其实也在赌,他赌朱元璋念及旧情,看李善长老老实实不作死,就会放过他一马,李善长或许会后悔,后悔自己活的太长,你看人家徐达,常遇春,死的多么及时,他们的后代安享福荫,代代而传。可李善长还在这里担心没有善终。

实际上,李善长如果选择早死,或许他的后代反而会得到庇佑,但他偏偏倔强的活着,傻傻的活着,他还是低估了朱元璋对他的戒备。

于是,我们看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胡惟庸已经被杀十年后,胡的罪状却升级了,从之前的“擅权植党”变成“通倭通虏”,也就是说,罪状变成了勾搭倭寇与蒙元进行谋反,这样的大手笔,肯定不是胡惟庸一个人能够驾驭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庞大的“胡党”,李善长终于被牵连了进去。

朱元璋亲自发话: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身为文臣功勋,知道胡惟庸谋逆,却不揭发,反而狐疑观望,首鼠两端,实在是大逆不道!构成了串通谋反的大罪。

李善长引颈受戮,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仅有身为驸马爷的李祺一脉侥幸活了下来。

就在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和太子朱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标对朱元璋说;杀人太多太滥,有伤朝廷和气。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树枝,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趁机回答了朱标的问题:树枝上全是刺,你当然拿不起来,把刺除去,你才能使用的得心应手,我现在诛杀功臣,是为你消除隐患。

李善长,不过只是这根树枝上最大的一根刺罢了。树枝就是皇权,就是朱明天下。李善长地下有灵,倘若得知这番对话,恐怕会感叹自己当年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老话说人到70古来稀是什么意思呀

“人活七十古来稀”是我国的一句老话,意思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自古以来就是很少的。

这句话首见于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也就是到了七十岁就可以退休。但在古代,以当时的生活条件,医疗水平,且常年参军、征战,又有几个人能活到70岁?当时大唐是世界第一强国,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以后的几个朝代比较高,唐代人均寿命应该超过后世元明清,连杜甫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封建社会超高死亡率下注定平均寿命高不了。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且现在是和平年代,不易引发战争。人们的寿命自然较长,七十岁已不属稀奇,就我们村(云南一个偏远山区)百岁以上老人就有两个,九十岁以上老人就有十五个,八十岁以上老人有四十八个,我爷爷他们兄弟三人,除了三爷爷去年84岁喜丧之外,爷爷今年91岁,二爷爷88岁,照样身体棒棒哒,每顿都能吃下一碗饭。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你家也有这么个老人,请善待之,如今你怎么对待家中老人,以后你儿子将怎么对待你。在我看来,“人生七十古来稀”,说到底是对老者的敬重。

带父母去旅行,父母古稀之年,什么样的旅行方式比较适合

父母到了古稀之年,儿女们都想带老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年龄一般旅行团已经不再接纳了,现在如果有条件可以了,带老人做一次房车旅行。

有条件的就买一台房车,如果没有条件,那就租一台房车,租一台房车出去旅行,带上老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其他的旅行方式对古稀之年的老人不适合了。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房车租赁业务,这个价格不等便宜点的B型房车大概在四五百元,C型房车大概要1000元,就是这么个价格,看自己的接受程度可以短租也可以长租,带上父母去看外面的世界。我现在就是自驾房车带着父母环中国游呢,已经出来三个月了,父母身体特别好,父亲在家里一直吃降压药,现在出来三个月已经停了降压药了,出来玩心情好,心态好,身体就好。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