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案(洋务运动期间为何列强入侵较少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洋务运动期间为何列强入侵较少

谢谢邀请!

清末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9世纪的60年代初,之后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之间,大致30余年时间里,清王朝对外没有再遇到之前列强不断叩关入侵的情况,内政也较为稳定,出现了著名的同光中兴盛世,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清政府遵守游戏规则

所谓游戏规则,即世界秩序。

鸦片战争前的几千年里,因为地理特点和交通科技的问题,东亚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东亚国家所遵循的是中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独大、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当19世纪西力东渐,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的威力来到东方时,工业文明的战斗力碾压了东亚文明,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崩塌。之后东亚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对待由西方列强制定的新世界秩序的问题,即如何对待现代国际法秩序,清王朝最初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愿承认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对西方强加的秩序心不甘情不愿,但最终两次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当头棒喝。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对于世界格局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既然没有能力挑战规则,只能先韬光养晦适应规则。所以在洋务运动时代,清王朝对和列强签订的条约,大多较好地遵守执行,对于容易引发列强干涉的教案等问题,也都以较为迅猛的态势加以扑灭,使列强没有干涉、介入的口实。

而西方列强当时在中国看重的主要是商业利益,当通商口岸的秩序得到保障,特权地位得到保障,也就没有什么干涉的理由。

二、列强都很忙

洋务运动时期,鲜见列强入侵中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列强这个阶段都在忙,世界的热点不在中国。

当时世界的两大超级列强中,大英帝国正在和俄罗斯较劲,围绕中亚问题明争暗斗。而法兰西帝国则被新崛起的欧洲强国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元气大伤,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恢复国力上。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实际上给了远东国家一个难得的和平发展的机遇。

这一时期对中国而言真正具有威胁的并不是列强,而是一心梦想着成为列强的邻国日本。

洋务运动中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技术有哪些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洋务运动过程中,主要干了哪些事,就一目了然。

下面我从三个阶段详细讲讲洋务运动: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 1861 年到 1872 年,强调建立翻 译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来吸纳西洋的火器、机器、科学知 识,并培养技术和外交的专业人才;推行一些确保与西方列强良 好关系的外交措施,以便使中国能够获取这些国家造船和军火装 备的秘诀。如前所述,此时的动力是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派丝毫不承认需要西方的其它任何东西。

这一阶段跃跃欲试 的领袖,在京城是恭亲王和文祥,在外省则是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诸公,他们的主要成就如下:

1861 年 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在天津 和上海设立通商大臣署衙。

1862 年 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 操用火炮,向德国军官学习操用步枪。

1863 年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 李泰国——阿思本船队抵达。 曾国藩派容闳前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4 年 李鸿章在苏州开设一个小型洋炮局。 广州开办一所外语学堂(同文馆)。

1865 年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 个翻译馆。

1866 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外的马尾开设福州船政局,附设一个船政学堂,内分前后两堂:前堂专授法语和造船,后堂专授英语和航海。 派遣斌椿率队的试探性使团前赴欧洲。

1867 年 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 崇厚开设天津机器局。 1868 年遣使团往聘列国,以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 涉事务大臣』,协助满汉使臣。

1870 年 李鸿章将天津机器局扩充为四个厂。 1871 年 筹划在大沽修筑一西式炮台。

1872 年 经曾国藩和李鸿章提议,派遣三十名少年学童赴 美国留学,就读于康涅狄格州之哈特佛德(Hartford)省城。

1872-1881 年间,共有 120 名学童分四批被遣留洋。 李鸿章遣官佐赴德国留学。 李鸿章奏请开设煤铁矿。

这一阶段自强的显着特征是强调发展军工企业,这些企业有 如下特点:

首先,它们均为『官办』企业,带着官僚机构通常有的无能及裙带作风,即使从事新式生产,但仍保留着老式的行政 管理程序。

第二,它们在企业运作和材料方面依赖于洋人,其时 似乎存在一种对洋人能力的盲目信赖,不管洋人的学议和经验如 何。金陵机器制造局交由英国人马格里(Halliday Macartney)督 办,而此人的职业却是医生。福州船政局由两位法国人日意格和 德克碑督办,此二人以前从未造过船。建筑材料全部从国外进口。 由于领导不力和官吏的腐败,所制的船、炮在质量上根本无法与 西方同类制品相比。

第三,这些军工产业成了创办它们的外省督 抚们的权力根基,因而带有了一种强烈的地方和『封建』的气息。 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开设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左宗棠则以闽浙 总督的身分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 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即使在这些大员调任他所——左宗棠在 1868 年赴任西北,李鸿章则前往天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权力根 基——之后,他们继续与其从前创办的企业保持着私人联系。

第二阶段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 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 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李鸿章在 1876 年 9 月宣称:『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 故。』因此,在 1872-1885 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 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 企业,如轮船、铁路、开矿和电报等。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 是『时务』,因为它们乃针对国家的急迫事务而开办。

除了『官办』的军工产业外,此时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企业, 以传统的盐政为模式,即『官督商办』。 它们中最重要的有轮 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电报总局 。 这些企 业的资本来自私人资金,虽然官府作为赞助人也会在一开始提供 部分资金或日后须偿还的贷款,但正如李鸿章公开规定的那样, 『所有盈亏,全归商认,舆官无涉。』

出资入股的商人被排斥 在经营之外,经营权则掌握在官府指定的官员或没有股金的个人 手中(这些人可以在日后认购股份)。例如,轮船招商局的首任总办是一名官员; 接替他的是一个从前的英国怡和洋行(亦称渣甸洋行)买办; 1884 年后该局又由一名官员 办理。这些官督 商办企业是一种混合体制,带有很强的官方色彩及其通常所有的 无能、贪污腐败和任人唯亲。由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它们便通 过政府优惠或干预来打击平民的竞争,并趋向于垄断行业。它们 也依赖于外籍人员的支持:『华商』聘用洋人任航运督办、船长 和技师。

由于曾国藩在 1872 年去世,而左宗棠则专事镇压西北回民 叛乱,因此,在这第二个阶段,李鸿章显露为近代工业和企业的 主要倡导者。恭亲王在 1865 年和 1869 年两次遭训斥后,已大大失却了对慈禧太后的影响力,文祥也已于 1876 年辞世。李鸿章上升为洋务运动无可匹敌的领袖,而且,虽然他只是一个省级大员(直隶总督),但由于他的职地靠近北京且得太后宠 信,因此行使了中央政府的一些职权。超过 90%的现代化规划是在他的襄赞下发动的。

1872 年 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开设『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 局。

1875 年 计划修造铁甲船。 派遣福州船政局的学生留学法国。

1876 年 李鸿章派遣七名官佐赴德国。 从福州船政局选送三十名学生和艺徒赴英法两国。遣使往 聘英国和法国,此后数年间又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