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英雄”杜富国:为救战友失去双手和双眼,妻子王静不离不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的战士们正在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

此时,27岁的队长杜富国带着战友艾岩负责一片爆炸物密集的雷场,二人小心、谨慎地进行排查,经验丰富的杜富国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

经过冷静分析后,杜富国立即向队长报告了所发现的状况,在接到上级指令后,杜富国和艾岩开始准备排雷,杜富国甚至此次排雷风险大于以往,于是就对艾岩下令说:“你退后,让我来!”

艾岩迅速后退几步,然而,就在杜富国独自匍匐在环境复杂的雷场,按照作业规程查明雷弹情况时,只听“轰”的一声,雷体突然爆炸,漫天的火光和如雷鸣般的爆炸声让原本安静的森林飞鸟四起。

千钧一发之际,杜富国出于本能反应用身体挡住了身后的艾岩,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将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他也被炸成了血人,而因为他的舍身一档,几米外的艾岩仅受了一点皮外伤。

爆炸发生后,被炸伤的杜富国当场昏迷,事发后战友和时间展开了赛跑,迅速将杜富国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经过专家组3个多小时的抢救,杜富国终于从死亡边缘抢回了一条命,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

展开全文

然而,不幸的是命虽然保住了,但杜富国却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战友们看着病床上伤痕累累的杜富国,心里都难过至极。

入院当晚,当杜富国从昏迷中醒来时,疼痛迅速席卷了他的全身,出于一种钢铁般的意志他没有大声喊叫,而是下意识想“抓住”被子和闯荡,但他却什么也“抓不到”,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

杜富国努力地克服着身体上的疼痛,询问战友:“我的手怎么了?”

这一问,战友的心理防线崩塌了,声音极轻地回答说:“手,不在了。”这四个字,战友说的一个比一个轻,生怕这个噩耗刺激到病床上的杜富国。

让战友意外的是,杜富国听后并没有反应很激烈,他竟然一句话没说,情绪看着很平稳,但其实杜富国的内心是翻腾的,他正在努力地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努力地跨越这道“坎儿”。

这一声爆炸,彻底改写了他的命运,其考验实在是太重,但军人是不会被轻易被打倒的,回想战争年代,有太多战士血洒疆场,也有太多人落下了不同程度的病痛和残疾,他们最终都挺了过来。

杜富国也如此,虽然生在和平年代,但军人骨子里的刚强和意志力,终究帮他扛过了这道难关,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杜富国就接受了身体重创的事实,他说:“只要生命不止,还得继续前行。”

杜富国的坚强远远超过了战友们的想象,每一个还走出病房的人都会感慨地说道:“他太勇敢了。”

当时,上级首长来医院探望,杜富国还在饱受疼痛的折磨和煎熬,但他却用非常坚定的语气说:“首长请放心,我没事。”

当老父亲忍不住抱着他痛哭时,杜富国并没有被父亲的眼泪感染,他则语气平静地安慰父亲:“没事,放心。”

杜富国将疼痛留给了自己,将安心留给了亲人和战友,朴实的话语虽然不够煽情,却足够让人动容。

许多人都是在杜富国受伤后,才知道他的存在,但其实他一直都是英雄,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军人,早就立志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了。

1991年,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是农家子弟,没有接受过太高的教育,但杜富国却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

2010年,19岁的杜富国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当兵后的第五年,国家继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后,开始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明确要求必须彻底清除雷患。

此时,杜富国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这是我的使命,我要去扫雷!”在得到组织上的批准后,2015年6月,杜富国和战友们抛弃一切牵挂,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扫雷部队。

不过,杜富国的扫雷生涯开始时并不顺利,原因是扫雷队的队员要想上雷场,必须通过严格的理论考试,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次摸底考试,杜富国只得到了32分,那会战友们都打趣说:“杜富国就是一只‘菜鸟’。”

但只要肯努力,“菜鸟”也可以变成雏鹰,不服输的杜富国抱着“为人民扫雷”的信念,开始不分昼夜地学习。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立志快速提升成绩的杜富国,在学习上下足功夫,他将知识点制作成小纸条、小卡片,以便随时学习和翻阅,到了晚上战友们都休息了,他却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来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富国的成绩一次次强过一次,最终他由32分提升了到了90分,战友们都被他的学习精神感动了,而杜富国也终于可踏上雷场,开始为人民扫雷。

在没有战火的和平年代,“扫雷兵”是离死神最近的人,但杜富国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而在扫雷期间,他其实有三次可以选择。

第一次,因为表现优秀,他原本可以成为边防战士,但是他选择了扫雷;

第二次,到了扫雷队伍后,队长意外发现他的炊事技术很出众,就建议说他去炊事班,可杜国富却果断拒绝了;

第三次:排雷遇到危险,他本可以安排战友扫雷,但在危险时刻他却选择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排雷。

这三次选择,无论杜富国选择哪一个,都不会有后来的结果,但杜富国却一个也没选,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做支撑,可以让他如此坚定?

从杜富国的请战书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答案,他写道:入伍时,我就开始思索,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而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真正地为国家做了什么,为百姓做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

2018年8月,杜富国的战友退役,此时距离杜富国退役还有四个月时间,当时战友问他:“走不走?”

杜富国则说:“活儿没干完就退役,谁来扫雷?”此后战友再也没有提过退役的事情。

杜富国之所以如此坚持和拼命,就是因为当地群众都被炸怕了,当地有万亩茶园,其中几千亩都在雷区,如果不排清雷,群众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雷场”这片和平时代里最接近危险的地带,真正诠释了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杜富国就是那个放弃啊安稳,负重前行的英雄。

杜富国的爱,不仅仅是对国家和百姓,还有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会选择为战友挡弹片?”杜富国说:“我和艾岩是以命相托的兄弟,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杜富国和艾岩是在同一年入伍的,艾岩是走到雷场的,杜富国就耐心地、手把手教他排雷,每次遇到险情,杜富国都会让艾岩到安全地带,自己留下来独自处理,他们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和兄弟。

在失去双手、摘除眼球后,躺在重症监护室的杜富国,刚刚醒来就问:“艾岩怎么样……伤得重吗?”明明自己是最危险的一个,却还惦记着战友的安危,这就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战友情”。

而每次提及杜富国,艾岩都会哽咽说:“如果不是他下意识保护我,致残或者受伤的就是我。”

在雷场,谁排雷多就意味着谁离雷场更进一步,但杜富国依然是往前冲的那一刻,在受伤前他已经累计排雷2400余枚爆炸物。

就在杜富国受伤一个月后,他的战友以中国军人特有的“手拉手”方式,扫完最后一块雷场,确保安全后战士们终于将安全的土地,移交给了边疆人民耕种。

至此,历时3年多的、充满危险性的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宣告结束,杜富国得知消息后深感欣慰和高兴。

而在同年,杜富国因重大贡献,被授予一等功1次,颁授一等功奖章时,杜富国还躺在病床上,他习惯性地低下头,只可惜因为双眼失明,他没有看到一等奖章的模样。

如今的杜富国,已经慢慢适应了没有双手和双眼的生活,并且回归到了工作岗位,他的名字也印刻在了“感动中国”的丰碑上,更印在了亿万人民心中,他也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但杜富国则说:“我不喜欢大家叫我‘英雄,喜欢被人叫我一声兄弟或者富国,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看到了杜富国的高风亮节和不平凡,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情,但在我们心中,他做的事却是伟大的壮举。

杜富国受伤后,除了战友和领导们都难过至极外,最难过的莫过于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王静。

王静是杜富国的贵州同乡,自小成绩优异,也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而二人成为情侣也颇为浪漫。

那天,杜富国去公园游玩,很想拍一张山顶小公园的俯瞰照片,不过因为自己手机碎屏了,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为此心里还有些失望。

恰好当时王静路过,杜富国就请王静帮忙,随后二人就加了微信,正是这次的偶遇,开启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并结为夫妻。

得知丈夫受伤后,王静心如刀绞,,眼泪都流干了,但作为军嫂,她告诉自己必须坚强,因为丈夫需要她,提及丈夫她说:“负伤以前,他的眼睛很漂亮,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而在最初的几个月,王静也目睹了丈夫的坚强,这也让她深受鼓舞,她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双眼和双手。”

杜富国是伟大的,王静同样不平凡,她承受住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更要陪伴丈夫走完一生一世,永远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对于妻子的爱杜富国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回应,通过训练他可以写字时,首先写下的就是妻子的名字,当用残肢可以拿东西时,他送给了妻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