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中的 ‘’色难‘’‘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
色难:态度很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
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
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
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
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
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
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
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中的 ‘’色难‘’‘’

1、色难: sè nán;声母:s、n;韵母:e、an

2、馔:zhuàn;声母:zh;韵母:an

意思:

1、色难:形容词,多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

2、馔:饭食。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时,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可口的饭菜,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赏析

《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节选的部分是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本经里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曾是以为孝乎先生后面的字怎么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语出《论语·为政》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馔:zhuàn,给吃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翻译是什么

子曰:他说。

色难:色,脸色,态度。

有事:遇到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

“服其劳”:指代父母。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通常可以解释为父母兄长,而在此处当仅指父母。馔,通常意义为名词)指的是好吃的让父母去吃。

曾是以为孝乎:难道把这些就当做了孝吗?

全文翻译:  

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含义:

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敬应该是表里如一的,对父母要由内而外地爱与尊敬。爱是表现在态度上的,我们应做到内心孝顺,态度恭敬,对父母要有耐心。古人有云“发乎内心,见之于辞色”,言辞温婉,面色和顺,父母才能身心愉快。真正孝顺的儿女,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话里都有爱意,每个动作都带敬意,让父母在爱的氛围里颐养天年。

中午同事的外婆去世了,外婆走得很安详。没有什么毛病,就是自然衰老,算是寿终正寝。每次一听到这种消息,我的心总是揪紧了般难过。

一是真的害怕面对死亡,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朋友同事,我喜欢有希望的事情,而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希望,可以去完成任何还想完成的事情。但是老年人总是让人看到绝望,看到他们一天天变老,直至油尽灯枯。而这个意外和明天是真的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临。

二是想到我的奶奶,她是我身边唯一的老人,也是我唯一最亲近的人。二十几年来我都是跟奶奶住在一起。我总是很乐观地告诉她,告诉家人,告诉朋友,我的奶奶预计长寿,活个90小意思了,还经常开玩笑跟她说,你要多活点啊,200年阅兵我们可得一起看呢,可别轻易死了,你还没看到你的孙女婿呢!可是我心里恐怕比谁都害怕吧,害怕奶奶突然消失,只要她还在,再居无定所的我也能随时回家。可如果她没了,我就真的赤条条了无牵挂过年都不知道去哪吧~每每想到这,心情总是坠落谷底,无比绝望。可我明白,每过去的一天都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我经常反思自己,反思人类。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小孩子有无限的耐心,小时候我们问父母同样一个问题100次,他们就会耐心的教导我们100次直到我们明白为止。可是年迈的父母问我们两次智能手机怎么用,我们就会不耐烦地说,之前不是告诉你了嘛,你怎么还不会,怎么那么笨呢?对待孩子我们总能原谅他的无知,对待老人我们觉得他们不应该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知道,殊不知老人越老也越小孩呢?他们需要我们的包容、理解与陪伴,需要我们多那么一点点的耐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总是这样,父母壮年时,一心抚养我们长大,等我们成家,还要帮孩子抚养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劳,等到我们稍稍事业有成,他们却已年迈,或许都来不及与我们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总感来不及尽孝,怎么父母就老了呢?其实父母从来没有想过从孩子那里享多少福,我们平时多一通电话,多一点耐心听他们的唠叨,让父母少一点担心,回家时言辞温婉,面色和顺,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相处亦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论语也有讲到,真正的孝顺就是让你的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这一件事。其它都可让他们放心。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夏问孝,子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