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三王朝“唐晋汉”,在与契丹的硬碰硬中,军事上谁处于上风
发布时间: 2023-07-17

沙陀人是出自于“西突厥别部”,被突厥征服的一支部落,虽不是正宗的突厥族,但也是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突厥被唐朝击败后,沙陀人就归附唐朝,并组建了一支“沙陀军”,成了唐朝的“雇佣兵”。

沙陀人不但帮助唐朝对抗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还帮助镇压国内各种叛乱、起义,其首领朱邪赤心因此被唐朝封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由此,沙陀人正式崛起,并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五代时期,沙陀人问鼎中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史称“沙陀三王朝”。

晋王李克用时的沙陀地盘

不过,沙陀人崛起的同时,北方还有一个民族也在迅速崛起,它就是契丹族。契丹出自于东北,早在唐朝鼎盛时期,契丹人就经常骚扰边境,一直是唐朝的边患。后来,唐朝为了更好地压制东北的契丹、奚人,就把军权下放给了地方藩镇节度使。

节度使制度,有好有坏,坏处是藩镇节帅滋生野心,尾大不掉,与中央对抗;好处是在镇压外族方面,军事效率大大地提高。因此,契丹人就一直被唐朝藩镇死死压制,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随着唐朝的衰亡,得到解放的契丹,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迅速崛起,并建立了强大的辽国,给中央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沙陀、契丹,都是挺能打的游牧民族,而且,几乎都是同一时崛起,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问题来了,沙陀人领衔的“唐晋汉”三王朝,在与契丹的军事对抗中,谁胜谁负?

后唐清泰三年(926年)十一月,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于玄武楼自焚而死,盛极一时的后唐王朝灭亡。而后唐的灭亡,直接原因就是契丹人应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请,率五万骑兵击溃了唐军主力,并南下进逼京师洛阳,大势已去的李从珂只能自焚殉国。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后唐的军力不如契丹?非也!相反,后唐在与契丹的军事对抗中,无论是心态,还是实力,始终都是占据着上风的。

晋国(后唐)VS契丹:第一次交手后唐的前身河东晋国,当时还是李存勖掌权,在与契丹人的对决中,沙陀人一点不怵,敢与契丹硬碰硬,且都是以少胜多。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刚在河北打了几场胜仗,就接到了北方传来的紧急军情:契丹30万铁骑犯边,占领了军事重镇新州(河北涿鹿),并把幽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于是,李存勖派7万兵马去救援幽州,同时,命李嗣源率三千沙陀骑兵作先锋,轻装上阵,一路急行军到距幽州六十里处,就不断遭到契丹军的阻击。李嗣源就急了,带着一百骑兵在契丹人前骂阵,把契丹人给吓住了,随即趁势冲向了契丹军,一铁锤过去砸死了契丹兵一名酋长,契丹兵阵形大乱,被李嗣源击溃,三千沙陀兵及后面大队人马顺利打到幽州城下。

此时,沙陀人与契丹人,兵力上是非常悬殊,契丹有30万,而沙陀人只有7万。但是,面对契丹兵,沙陀兵是一点都不害怕,而是以小队兵马故布疑阵。一边用马拖着树杈,扬起漫天尘土;一边到处放火,烟雾弥漫,喊杀声震天响,让契丹人以为是晋国主力,便杀了过来。但是,当契丹主力杀过来的时候,晋国主力却从两翼包抄过来,契丹兵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溃败,翻过燕山向北逃窜。

晋国(后唐)VS契丹:第二次交手契丹人被沙陀人击败之后,就老实了好几年,不敢轻易挑衅沙陀人。但是,刚好晋国内部出现了内乱,成德军、义武军出现了叛乱。

成德节帅王镕被义子张文礼杀死,李存勖就派军队讨伐张文礼,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认为成德与义武唇齿相依,不希望李存勖彻底灭掉成德。但是,李存勖征讨的态度坚决,回了一句话“文礼负我,师不可止”。

王处直一看,李存勖根本不鸟自己,心里惶恐不安,就勾结外族契丹人出兵南下。于是,契丹人觉得机会来了,晋国内乱,趁机捞一票,又把幽州给围了。

当时,晋国形势确实非常危急,内有成德、义武叛乱,南有梁朝虎视眈眈,现在契丹大军又南下,晋国兵力捉襟见肘。

但是,李存勖还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带领五千骑兵就敢抵御契丹大军。由于敌众我寡,很多士兵逃跑,很多将领建议回避契丹兵锋芒,而李存勖却表示:“帝王之兴,本是天命,契丹一群乌合之众,能耐我何?我们曾经几万兵马就可以打下辽阔的地盘,现在遇到契丹人就要回避,还有何脸面君临天下?”李存勖的这番话,王者之气尽显,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于是,李存勖率领的五千兵马,在一片桑树林里埋伏,与契丹的一万多先锋骑兵部队迎头相撞。李存勖干脆让一部分部队出林列阵,叫嚷着与契丹人决战,而契丹人不知道桑林里埋伏了多数兵马,反正是人头攒动,吓得掉头就跑。

李存勖趁机追杀,抓了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还把契丹兵赶下了河,契丹兵淹死、冻死无数。

耶律阿保机一看先锋部队溃败,儿子也被俘虏,吓得赶紧退守望都。李存勖为了追上契丹兵,干脆带着一千骑兵先行一步,途中又同五千契丹骑兵干上了。一千对五千,晋军处于绝对劣势,就算被契丹兵给围住了。不过,好在李嗣昭听到消息,急忙率三百骑兵从侧面冲乱了契丹兵的阵脚,契丹兵又败了。这一败,直接导致契丹兵全线溃败,这时候,老天又跟契丹人开了一个玩笑,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积雪数尺,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契丹人本来带的粮食不多,一下子就断粮了,饿死、冻死不计其数,契丹主耶律阿保机仰天长叹:“老天也不让我进兵,悔不听皇后的劝告啊!”

原来,耶律阿保机之所以南下,就是被人怂恿的,但是他的皇后脑子比较清醒,就告诫他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冒险远征。现在,阿保机果然吃了败仗,而且是惨败,后悔不起,回去就立即把当初怂恿他出兵的人关进了大牢。

公元924年的后唐与契丹

此后,随着后唐的建立,契丹虽偶有犯边,但都不敢大张旗鼓,顶多就是骚扰边境,抢劫一番就回去了,不敢大举南下。

李存勖领衔的沙陀人,第一次以七万击溃契丹30万大军;第二次更是以几千兵马击溃耶律阿保机的大军。从这两次的对决来看,沙陀人是一点都不怵契丹人,在军事上是敢于与对方硬碰硬。

虽然,沙陀人第一次建立的后唐王朝,被契丹人南下,给逼亡了,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河东的石敬瑭当了回卖国贼,把契丹人引入了中原,否则,契丹人突破不了河北防线,更别说进入中原。

因此,真要从军事上来看,无论是心理,还是实力,后唐都是占据着优势的。在战场上,心理上不惧怕契丹,在实力上,更是敢与契丹兵互砍。

如果说后唐与契丹的军事对决,是处于绝对上风的。

那么,随即建立的后晋王朝,由于割让了燕云十六州,成了契丹的附属国,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有些惧怕契丹人。不过,在军事实力方面,后晋还是明显要强于契丹的,这可以从两国的交锋中看出来。

后晋王朝与契丹的数次交手后晋王朝,与上面说的晋国不一样,这里说的后晋王朝是石敬瑭建立的中原王朝,而晋国是后唐王朝的前身。晋国的李存勖称帝灭后梁,建立后唐,后唐又被石敬瑭的后晋取代,历史顺序为晋国-后唐-后晋,这三者皆出自于河东的沙陀集团。

本来,后晋作为附属国,是没有机会与宗主国契丹交手的。但是,第二代皇帝石重贵不知天高地厚,觉得我大晋作为中原正统大国,竟然向蛮夷契丹称臣,与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就想改变与契丹的从属关系,以个人的名义,向契丹“称孙不称臣”。

此时,作为契丹皇帝是耶律德光,也算是一代雄主,自然是不能忍受后晋的背叛。

后晋与契丹

石重贵战契丹,雄起了。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兵大举南下,要灭掉后晋。石重贵本来是不想打仗的,之所以急忙推翻叔父石敬瑭的卖国政策,主要还是想捞取政治资本,以树立个人形象。但是,他没想到耶律德光真出兵了,只能硬着头皮北上抵御契丹。但是,让石重贵没想到的是,自己御驾亲征,竟然取得了开门红。

先是契丹西路军被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击败,丢下三千具尸体狼狈逃回。接着是契丹东路军先锋在黄河马家口被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击溃,吓得契丹主力北逃。

石重贵一看,契丹人不过如此,于是就亲临澶州前线,与耶律德光决一死战,还把之前抓获的500多个契丹俘虏,当着耶律德光的面全杀了,气势上完全盖过了契丹人。

在这场大战中,契丹“以精骑左右略陈”,而晋军以弓弩招呼契丹骑兵,来一个射死一个,来两个射死一双,总之,契丹一点便宜都捞不着,一直打到了晚上,耶律德光看死伤太严重,只好拔营北上,“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

本来,在心理上,后晋一直是处于契丹的阴影之下的,毕竟是人家的附属国。但是,自从与契丹交上手之后,后晋的军队就不怎么惧怕契丹兵了,至少不会像后来的北宋军队一见辽兵就吓得瑟瑟发抖。

一万步兵打八万契丹骑兵

因此,后晋在接下来与契丹的交手中,多数情况下都是占据着上风,把契丹兵杀得哭爹喊娘,一度让石重贵生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耶律德光听说石重贵想打幽州,就气不打一处来,干脆先下手为强,带着八万铁蹄浩浩荡荡的南下。

当时,晋军主帅杜重威是个怕死鬼,就带着一万多晋军精锐逃跑了,一直逃到一个叫白团卫的村庄,被八万契丹骑兵给围住了。但是,当天晚上狂风大作,晋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主动出击,打了契丹骑兵一个措手不及,竟然把八万契丹兵打败了。晋军追杀二十多里,耶律德光吓得魂飞魄散,慌乱之中骑着一头骆驼狼狈逃窜,其狼狈堪比后世宋太宗骑着驴车从高粱河逃亡。

晋军在与契丹的对决中,军事上都把契丹杀得大败,但是,老天却又给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