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为什么古人称呼地方官为父母
发布时间: 2023-07-17

“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地方官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老百姓就会亲切的称他们为“父母官”。所谓“父母官”,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说地方官爱民如子,对待普通百姓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爱护,所以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而事实上,“父母官”并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最早指的是汉朝的两位官员。



在西汉汉元帝时期,南阳郡出了一位清廉如水的太守。此人名为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在其担任南阳太守期间,经常下乡考察,劝课农桑,不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就是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见他有赋闲在家的时候。通过实地考察,召信臣主持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当地灌溉面积年年增加,粮食产量也成倍增长。老百姓得了实惠,整个社会风气也呈现出一片祥和。



在帮百姓将“钱袋子”鼓起来后,召信臣又开始进行道德教化。他先是制定了用水规则,防止百姓因争抢水源而打得头破血流。然后又禁止百姓在婚丧嫁娶的过程中铺张浪费,最后对于游手好闲和小偷小摸之人进行训斥和治罪,在他的治理之下,南阳郡几乎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很多外郡百姓听说召信臣的事迹后,纷纷前往投奔,南阳郡因此户口倍增,郡县也富裕起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召父”,皇帝听说他的事迹后,也赏赐了他黄金四十斤。而召信臣后来调任河南太守后,政绩也屡次在全国排第一。

无独有偶,在东汉时期,南阳郡百姓又遇到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太守,此人即东汉水利学家、发明家杜诗。杜诗在光武帝初年曾担任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为非作歹。杜诗劝告了几次,萧广不听,于是杜诗按法令诛杀了萧广。事后,他向上做了汇报,还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以诛暴立威,又善于谋略,不浪费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当地百姓爱护。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明了“水排”,用来铸造农器。二是兴修水利,广拓土田,让百姓日子富足起来。因此人们将他比作西汉的召信臣,南阳百姓谓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人们就将爱民如子

为什么古人称呼地方官为父母官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官这个称呼都耳熟能详。所谓父母官就是指封建时期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比如太守、知府、知县等等。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人希望地方官能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即“爱民如子”;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地方官应该像父母保护子女一样保护百姓,即“为民请命”。不过,无论是爱民如子,还是为民请命,都是后来引申出的意思。父母官作为地方官的代名词,最初其实是指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召信臣、另一个是东汉的杜诗。

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他早年以郎官身份补授谷阳长,后晋升上蔡长。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朝廷得知召信臣的事迹后,越级提拔他为零陵太守,后调任南阳太守。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召信臣一心一意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亲自下田干活,为百姓树立勤奋的榜样。为了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召信臣不知疲倦地巡视郡中的水源,改善灌溉设施。在他任职期间,南阳郡一共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使灌溉面积达到三万顷之多。此外,他还成功说服百姓为公平分配水资源而达成协议,从而有效解决了以往上游村庄和下游村庄为水源问题而大打出手的情况。一些当地官员子弟自视甚高,不愿跟农民一样在田地劳动,召信臣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予以严斥。

在召信臣的治理下,南阳郡很快就成了举国闻名的富郡,许多外地百姓纷纷投奔到南阳郡打工,从而使郡里的人口翻倍增长,但犯罪率却反而不断下降。全郡从官吏到百姓,无不对召信臣感恩戴德,都尊称他为“召父”。

几十年后,南阳百姓又迎来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太守,他便是东汉名臣杜诗。当时的南阳郡由于刚刚经历了战火,召信臣当年开创的大好局面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杜诗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击那些横行乡里的地方恶霸。由于杜诗早年曾带兵行军打仗,是一位作风强硬,纪律严明的军官,所以收拾这些地方恶霸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在完成了扫黑除恶工作后,杜诗在南阳的声望大振,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杜诗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但对于自己治下的百姓,他却如同慈母般呵护。由于南阳早年修建的水利设施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杜诗就亲自带人对这些设施进行修复。在杜诗的带头作用下,南阳百姓都积极投身到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上,整个地区很快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善于思考的杜诗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认为百姓虽然都已经很努力了,但由于农器严重不足,所以导致农业产能无法更进一步提升。于是他苦心钻研,终于发明出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这使得农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没过几年,南阳就重现了当年的富庶景象。

杜诗为南阳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跟几十年前召信臣的贡献同样巨大,因此南阳百姓都尊称杜诗为“杜母”,并将两人联系到了一起,赞誉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这一称呼便是从这里开始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后来这个称呼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将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统称为父母官。

参考文献:《汉书》

古代“父母官”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我们的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人们经常把州县的长官称为父母官。对这个词人们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父母官竟然是自己的父母,肯定会对人民群众很好。但是这个词语却透露着很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积极观念,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礼记当中,认为官员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欢什么他们就喜欢什么,人民不喜欢什么他们就不喜欢什么。

一、父母官的来源

除了周礼,在孟子中也有提及。书中的意思是,父母从政当官却不为人民考虑,有资格为人父母吗?在孟子的书中父母是指人民的统治者或者帝王。在我国汉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位非常有功绩的地方官,特别是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于是历史上就称他们前面有召信臣父亲,后面有杜诗母亲。所以到汉朝时期,父母官就有地方官的意思。而赋予地方官有父母官的含义则是在宋朝的王禹称的谪居感事这本书中。

二、父母官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苛,而父母既是生养子女的人,但同时他也是子女的主宰。所以父母身上具备了两个特性,一个是统治者,一个是爱护。所以一个地方官应该用尽全力去爱护自己的子民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子民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应该全力维护。而父母官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古代人们当官的时候,不一定会在自己的家乡当地方话,可能会异地当官,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所以他们会把在自己家乡做官的人称之为父母官。

三、现代社会公务员

父母官一般不是官员自成的,而是别人给予的赞赏。而我国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被人民称为父母官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而我们现在对于政府官员一般都是称公务员,表明他是人民的公仆,也标志着封建阶级制度的瓦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