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怎么由来的,发生在什么朝代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怎么由来的,发生在什么朝代是怎么回事

这天傍晚晚朝,宋太宗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高级禁军将领喝酒,这些将领都是与赵匡胤出生入死的兄弟,所以相聚一起大家都很高兴。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太宗叹了口气,说道:“我到了这个地位全靠各位尽心出力,我内心常常念及你们的功劳。唉,做天子,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常常卧不能安啊!”石守信等人听了惊骇地忙问何故?“这个皇帝谁不想做呢”太宗说道。

石守信等人听出了话外之音,忙跪下说:“皇上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有异心”

太宗说道“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但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那天他们若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当不当就由不得你们了”

当年太宗就是部下黄袍加身才当了皇帝。这样一说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闹不好有杀身之祸,忙求太宗指条最好的办法。

太宗缓缓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欲得富贵者,无非金钱娱乐,不使子孙贫穷尔。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置办良田美宅,再买些歌姬,日夜饮宴,以终天年。君臣之间,再无猜疑,这样不是挺好吗?”

石守信等人已经知道了太宗的意思了,事已至此,这是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了。于是第二天纷纷上书称病,要求解除兵权,宋太宗欣然同意。

这就是发生在北宋建隆二年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刘备三顾诸葛亮的位置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的诸葛亮家中,该地位于今天的襄阳市古隆中。

一、刘备三顾地自古以来的历史记载都是隆中

1.最早记载刘备三顾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刘备三顾地的地点,并且明确指出“先帝三顾的草庐”就是襄阳隆中孔明旧宅。

此后历代明确提到刘备三顾地的史料还有:

2.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3.唐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4.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 《山南东道四.襄州》“有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5.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

6.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7.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 “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8.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9.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

10.元代《氏族大全》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11.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12.明袁中道《珂雪斋集》记载“至十二年先主始见孔明于隆中。”

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14.清许鸣磐《方舆考证》“诸葛武侯宅,在襄阳西隆中山中,水经注表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15.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二、在同时记载隆中和卧龙岗的史料中,提到三顾地的就只和隆中有关。

如:1.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关于卧龙岗则记载:“卧龙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这是做为躬耕地的卧龙岗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可笑的是《大元一统志》把荆州记里的“邓城西七里”篡改为“南阳县西七里”,南阳县西七里怎么又变出个乐山?南阳人是要把和诸葛亮有关的遗迹都搬到南阳县吗?即便如此,卧龙岗也没涉及刘备三顾。还请注意一点,元代的史料中根本没有卧龙岗草庐的记载。

2.《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府城西二十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署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又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明一统志》明确提到了襄阳隆中与刘备三顾地的关系,而在介绍卧龙岗时则完全没提与“三顾”有关,同时这里首次提到卧龙岗有草庐。

3.《大清一统志》记载:“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

又载“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

《大清一统志》更加明确的指出“刘备三顾亮于草庐”即襄阳县西隆中山东“诸葛亮宅”!卧龙岗依然与三顾无关。

三、历代河南南阳地方志和其它地方文献也认为顾地在今天襄阳隆中

1.明嘉靖《邓州志》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2.清乾隆《新野县志》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3.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承认:“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就这样,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接连到隆中拜访……第三次又来到了隆中,这一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常说的刘备三顾茅庐。“

4.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承认:“(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

5.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武侯祠简介》承认:“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

可见,刘备三顾诸葛亮与隆中,早已获得河南、南阳地区的认可,甚至管理南阳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也曾承认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综上可知,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地点就是在襄阳西的隆中。

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吗

人们了解的“三国”故事,多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故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框架,也多有虚构和演义。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建魏开始,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前后60年的时间。

而“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的200年。是曹操以弱胜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