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上草漫漫(一江烟雨杏花寒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一江烟雨杏花寒

你说的“一江烟雨杏花寒”应为“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意思是: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苏溪亭》。“江”与“汀”字形相近在书法上容易混淆(如:你的图中文字)。“汀(tīng)”意为:水边平地。

苏溪亭(原文)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白话译文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苏溪亭上草漫漫,沐发清斋宿洞宫是谁的诗句

1、“苏溪亭上草漫漫”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
【出处】唐·戴叔伦《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沐发清斋宿洞宫”是唐朝刘沧的诗句。
【出处】唐·刘沧《宿题天坛观》:
沐发清斋宿洞宫,桂花松韵满岩风。紫霞晓色秋山霁,碧落寒光霜月空。
华表鹤声天外迥,蓬莱仙界海门通。冥心一悟虚无理,寂寞玄珠象罔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出自哪儿,求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
东风
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苏溪在浙江义乌县附近。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象《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苏溪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苏溪亭》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描绘了暮春之景,表现出浓郁而迷蒙的暮春景色。《苏溪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戴叔伦。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仲春,当时诗人在苏溪亭中观赏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苏溪亭》
戴叔伦〔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译文
苏溪亭的外面是连绵的野草,是哪个人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赏析
全诗首句“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描绘了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古诗翻译及赏析

  《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古诗全文如下: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前言】

  《苏溪亭》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桌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翻译】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在东风中唱着阑干十二曲呢?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鉴赏】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首句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次句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唱曲人的形象。

  第三、四句,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末句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转地传出唱曲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与唱曲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第二句是不是作者想象的

苏溪亭第二句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栏人的形象。写实,有很强烈的画面感,不一定是作者想象的。

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写《苏溪亭》诗道: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第一句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江淹《别赋》)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栏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第二句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栏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栏杆的那人是谁?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这位倚栏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是什么呢?

    三、四句为我们作了解答: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消逝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的艳丽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了倚栏人的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刻画来抒发作者感情,这是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苏溪亭”描绘的是何时景色诗人抒发什么情感为什么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