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武则天跟秦晋之好有关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慈禧武则天跟秦晋之好有关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

秦晋之好,指的是两姓的婚姻关系与两人的婚姻。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处于环境相似,扶助君主体弱多病。但武则天能带领大唐走向繁荣,政绩极好的,武则天时代当政二十一年,政治清明,提倡科学,能破格用人,进一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共修十九项水利工程,组织军屯,减少军费开支,关中人口稠密,移民十万户,占百万人,解决了关中压力。武则天与慈禧同是女人,一个有惊人的迫力,与有实践能力的女皇帝,一个是昏庸奢侈,享乐祸国殃民,执政推行洋务运动,采用适合生产的君立立宪,伦为千秋骂名。二人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呢

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秦晋之好,秦晋之好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文化典故。“秦晋之好”只是其中一个。

早在周朝时,就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西方、北方地区。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主要是指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大汉民族为主的七个诸侯国家。在战国七雄周围,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晋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部落经常骚扰晋国的边界,抢劫人民财产,甚至杀人放火,给晋国的安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因为这些部落人来去无踪,因此,晋国在与他们作战的过程中,一直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晋国就想到和邻国秦国结盟,共同抵御狄戎的骚扰。如果与秦国联姻后,晋国便可以和秦国一起夹击戎狄,止息动乱。

而对于秦国来说,其实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假如与晋国结盟,不仅能够保持西部、北部边境安全,还可以加强与中原各诸侯国的联系,从而大大提升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两国结盟,对双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是,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方式结盟,才能使两国保持一种长久的良好关系呢?最终他们选择了高层联姻。

最早是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当时还不是君主的秦穆公。据说,穆姬长得十分美貌,她的后妈嫉妒她,特地怂恿晋献公把她尽快嫁出去。中国历史上称她为秦穆夫人,这就是秦、晋两国政治联姻的开始。

晋献公去世之后,儿子奚齐继任晋国国君。后来,忠于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了奚齐。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历史上被称为晋惠公。过了几年,晋国发生了饥荒,便向盟国秦国求援,希望能够购买粮食。秦穆公派人送了很多粮食给晋国,帮助晋国度过了暂时的困难。不曾想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就向晋国发出求救信号,希望晋国也能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哪成想晋惠公恩将仇报,不但不帮忙,反而认为是个好机会,派出军队去攻打秦国。

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和秦穆公统帅的军队在韩原打了起来。结果,剧情反转,晋军被秦军打败,晋惠公反倒做了秦国的俘虏。

在秦穆夫人的求情、斡旋下,秦穆公才把晋惠公放了回去,并促使两国在书面上缔结了战略性盟约。

因为不守信用在先,晋国作为战败的一方,将太子圉(yu)送到了秦国做人质,借此来延续两国的友好关系。秦穆公把宗女怀嬴嫁给了太子圉,也同样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晋国未来的国君,延续两国友好关系。但是,这次联姻显然并没有达到双方的目的。太子圉是作为人质留在秦国的,即使秦穆公将女儿嫁给了他,也很难让他对秦国产生好感。不久后,太子圉因为听到晋惠公病重,便偷偷逃回了晋国。次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公。

晋怀公是一个无能力的国君,他对内无力平定混乱的局面,对外又无法处理好与秦国和其他各国的关系。

就在这时候,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的晋公子重耳,辗转到了秦国。重耳在这十九年内,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浪、奔走,寻求援助,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为了修复秦国和晋国两国原有的良好关系,秦穆公把五个宗女嫁给了重耳,并派军队护送着重耳回到了晋国。

在秦国的大力协助下,重耳派人刺死了晋怀公,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从此,秦晋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一种非常友好、亲密的关系。两国一直坚持了世代联姻。尽管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政治联姻,但毕竟对两国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好的结果。特别是使两国人民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安居乐业的环境中。人们把这种友好关系称之为“秦晋之好”。

秦晋两家为何会结为“秦晋之好”最后两国彻底翻脸又是为何呢

春秋初期,晋国始终是主宰中原的核心力量。晋国的晋献公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北伐戎狄,逐渐兼并临近诸多小国,收复国家几十个,并扩充军队,晋国很快强大了起来。晋献公晚年崇信骊姬,准备废除太子申生,立骊姬所生奚齐为太子,废嫡立庶的这一事件导致申生自杀,引发了晋国的内乱。奚齐成为国君之后,难以服众,很快被杀。这就导致了曲沃这一支的公族幸存者也寥寥无几了。后来秦国介入晋国的内乱之中,秦穆公先后立申生的弟弟夷吾、夷吾之子公子圉为国君。早年秦穆公与晋献公交好,史称秦晋之好。

一、秦国与晋国的交好是出于特殊原因,但两国也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秦国与晋国的交好是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秦国国君出身寒微,先祖是养马出身,被封到秦地是因为西周衰亡之后,护送东周第一位国君周平王即位有功。秦国为了能够取得更高地位需要攀附周朝宗室晋国。其二就是两者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戎狄,晋国进一步扩张之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接壤,秦国和晋国一起讨伐戎狄,从而能够开疆拓土。秦国和晋国是基于这两个因素走到了一起,两者之间虽然有姻亲关系,但也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就是争夺中原的霸权。

当秦国和晋国实力都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但是当两者的实力都逐渐变强之时,矛盾就已经显现出来。不论是晋献公还是秦穆公都是雄心勃勃的人,他们才干过人,虽然有共同利益,但是彼此之间也有防范之心。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内乱,秦穆公出手先后立夷吾和夷吾之子公子圉为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惠公和晋怀公。但当时晋献公儿子中最为贤能和有才干的是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他获得晋国狐氏、先氏、赵氏等最有能力大臣的支持,在诸侯中威望甚高,但秦穆公并没选择重耳,就是怕晋国强大,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威胁。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但是阴差阳错,晋惠公和晋怀公先后背叛了秦穆公,这让秦穆公懊悔不已,不得不立重耳为国君。为了拉拢重耳,秦穆公将女儿嫁给重耳。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即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久经磨难,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并且深得国人之心,同时南败楚国,短短数年之内就稳定了国内国外的局势。晋国和秦国相比,在军事实力、地理位置和血统上都更具有霸主的优势。而秦国和晋国相邻,不可避免地为此感到担忧。

二、护送周襄王事件,使秦国对晋国产生很大不满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和晋国在北边以黄河为界,在南部被崤关、函谷关所隔,在中国古代不论黄河还是崤函古道都是天险,很难逾越。秦国往东发展便不得不经过晋国,晋国像关卡一样完全阻碍了秦国东进的道路。秦穆公为提高秦国的地位,就需要插手中原的事务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恰好这个时候周朝发生内乱,周襄王被撵出国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秦穆公决定迅速出兵,护送周天子回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