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作者怎样一种的心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张志和有一首《渔歌子》被很多人改编,你最喜欢哪一首?

谢邀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曾被苏子瞻、黄鲁直等人改编,而我尤其喜欢他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露飞:喜欢他的宁静,淡泊,高远。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成就和影响无可比拟。唐代诗歌就像一座大花园,群芳竞妍,姹紫嫣红。而张志和可为这花园的一朵奇葩,他没有李白飘逸浪漫的气质,杜甫沉郁顿挫的格调,白居易为民请愿的热诚,但他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露飞’却别开生面,独领风骚。

西塞山前白露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重在它的画面感,它会勾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画: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的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连下雨都不回家。

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由飞翔衬托渔夫的悠然自得,“桃红”与“流水”相应,显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夫的生活环境;词的末两句描写渔夫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南水乡暮春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水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而不失柔和,宁静而不失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应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总而言之,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景于情,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2019年9月13日

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作者怎样一种的心境

一、从写作背景看:张志和少年成名,随后平步青云,官至正三品,但因“力谏”不准而被贬。又遇父亡,母死,妻卒。这样的打击,对一个人是何其大呀!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了的。在这样的现实中,他能写出这首词,表现出了他豁达,大度,看淡仕途,向往归隐的心境。

二、从词的内容看,前边写美景如画(青山,绿水,白鹭,桃花,鳜鱼),后边写一位渔翁,在山水间垂钓,乐此不疲,即使“斜风细雨”也“不须归”(不用着急回去)——你说我现在不钓钓鱼,赏赏景,去干啥呢?——表现出他归隐后的自然,平和的心境。

张志和虽然是“大家”,但贬官,亲人亡故,对他的打击确实太大了,以至于他后来英年早逝!

《渔歌子》、《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有何异同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关键要弄清几下几点。

张志和及他的词《漁歌子》,知名度很高,不须赘述,录其词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松龄一一张志和的哥哥,也曾为官。他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如下: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现在清楚了:

(1)唐代人张志和与张松龄为亲兄弟,松龄为兄,志和为弟,且同朝为官。

(2)张志和的《漁歌子》与其兄的《漁父歌》只是叫法不同。

(3)张志和的《漁歌子》先写,其兄张松龄随后写了一首和志和弟的词,为便于理解,可将其词的标题写为:漁父歌·和答弟志和漁歌子。

为什么哥哥张松龄写了这首和词呢?这还得从弟弟张志和的经历说起。

张志私自幼能文、过目成涌,被唐玄宗赏识,二十一岁时即被留在翰林院,供奉东宫。后因力谏肃宗,坐事被贬。接着张志和父母相继去世,张志和借守孝,主动脱离官场,告别亲友归隐山水去了。他的这首《漁歌子》就是这一背景下写的,意思很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如此惬意,还须回归仕途吗。

在此情行下,其兄张松龄以唱和的形式,写下了他的这首《渔父歌》,意思也很直白“狂风浪起且须还“,劝弟回还朝廷。

请注意:“不须归“的“归“、“且须还“的“还“

均是回还朝廷的意思,而不是回家之意。

说到这,两首词的异同就完全清楚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