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会有哪些新趋势?湖北某小学私自“课程改革”不开数学课,被教育局勒令整改,如此折腾对学生影响大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会有哪些新趋势

未来学校课程建设改革将会体现在目标上,以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结构类型上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的层次化、地方课程主题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在课程内容上将追求综合化、融合化、体系化;在实施途径上将呈现多维化、多元化和开放化;在课程建设的手段上,将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在课程开发的力量上,将形成专业化、群体化、草根化和伙伴化。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彰显“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是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新时代要求。“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在分析研究十大学校课程样本之后,可以发现,它们大都通过课程建设、改革的设计、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内域环节,体现“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理念。特别是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探索构建的“人文德育”课程,在突出学校德育特色的同时,通过晨读暮省、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礼乐感受等教育路径形式,既体现了德育主题,又使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系统工程。

2,. 体现“课程思政”的时代导向。中小学课程育人的时代价值内涵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要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课程建设中的国家赋予及课程育人属性功能的必然体现。十大课程样本中,从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的“自我领导力课程”、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的“物联网创新实践课程”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湖滨小学的“永不止步”开学课程、山东诸城大华学校的“博雅课程”等均突显了课程思政的时代主张和价值。

3.注重学校课程的整合与综合性。课程的整合与综合性已成为中小学深化实施课程改革、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十大学校课程样本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大都采用多种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等形式,如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所创建的基于办学特色的全课程,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所建构的“创想课程”,或对学校基础型课程、德育类课程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或者依托科技、艺术、人文等七大学院整体架构学校课程,河南省民权县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创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4.课程建设呈现体系化。学校课程的建设架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已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执行国家课程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有灵性的学校实施实践体系已日趋形成和完善。这一特征从十大学校课程样本的建设实践中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如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人文德育课程、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的赛思课程体系、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的全景式课程体系,山东省诸城市大华学校的博雅课程等,无论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开发建设的特色校本课程,均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建设实施体系,实现了培养学生上牵下挂、旁征博引,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课程育人之目标。

5.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对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反思与追问,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引擎。而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留给学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校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教育载体。全国十大学校课程样本大都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使其科学有机地贯穿渗透于学校课程的内容、实践、评价之中,且不断地创新化、有效化地落实。如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创建的“以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图谱”,编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14门学科的课程图谱,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统整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下。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构建的“以领导力成就发展新天地课程“”,赋予学生21世纪必备的软技能及完善人格,培养学生面对快捷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生活能力。

6.贯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学习科学、脑科学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引起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也衍生、创生出诸如场景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翻转学习、合作学习、社团学习、仪式学习、影视学习、节庆学习、讲堂学习、服务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记、背、听、写”等学习方式被颠覆,纵观、细研全国十大学校课程样本结构及实施路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在建设建构学校课程的全域全程实践之中,大都注重探索与课程建设相匹配、匹对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创新、拓宽课程教学的科学途径,采取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提升课程实施、教学育人功效,释放多样化学习方式在课程育人、教学育人中的综合功能。

湖北某小学私自“课程改革”不开数学课,被教育局勒令整改,如此折腾对学生影响大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课程改革‘’弄昏头了的案例 ,又是一个典型的无知校长的权利滥用的案例。这一案例也可以折射出校长的权利有多大,已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国家对学校课程设置是有明确规定的,课程改革是在规定的课程框架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此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随意更改课程设置,这不是学校校长的行为权利。

课程改革多一些实效,少出一些乌龙事件。

面对新课程改革及新高考改革,学校应该怎么应对呢

1、积极探索、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

(1)解决理念问题

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教育者的头脑。是否学习、理解和认可新课程理念至关重要。

(2)新课改中要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如综合素质评价、学分制、选课制、校本选修课程开设、社团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与服务,以及如何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如何操作等;

◆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发展和提高,即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方案;

◆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回归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并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理科学习困难过大、厌学严重的问题;

◆学生发展性档案的创建,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才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为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发展计划或职业方向;

◆老师如何指导学生选课才是科学的、适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

2、教学改革志在必行

(1)各个学科都有改革必要

◆文科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会和生活,走入社会与生活;

◆理科教学如何解决鼓噪乏味,学生缺乏兴趣厌学严重的问题,多多开放实验、多联系自然与科技,在新知识与规律的教学中还原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

◆艺术教学如何在培育健康情感、欣赏水平、生活品味,开发右脑、劳逸结合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

◆语言教学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创设适宜的情景,强化自主练习的强度与实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社会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才能够起到培养、教育、锻炼学生社会责任感,基本实践经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方面的作用,以解决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缺乏设计、不适应学生等等问题。

这都是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要求。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几种途径

◆小班教育:新高一全面普及,但不仅是班级规模大小问题,根本的关键是——“保证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应性指导并发展”;

◆分层教学:一个班内的分层次指导、要求、标准、作业和考试;或若干班的跨班走班分层次教学;但是怎样的尺度分层,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