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1770年的孟加拉饥馑是怎么回事?从古至今,有40亿人死于战争,对吗战争、瘟疫、饥馑是人类文明三大危害,对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1770年的孟加拉饥馑是怎么回事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 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发生于1877年至1878年,因为是丁丑年与戊寅年,所以被称为“丁戊奇荒”。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饥荒,饥饿的灾民到处搜抢粮食,甚至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

  • 1770年的孟加拉饥馑也是非常严重,从1768年粮食歉收开始至1770年灾情大爆发,大约有一千万人死于饥荒,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孟加拉相当于三分之一的人口数,也就是说每三个人就有一人死于这次饥荒。

引起饥荒的原因猜测

关于清朝的丁戊奇荒和1770年的孟加拉饥馑原因,很多人都给出了相似的猜测:

  • 一、苛捐杂税

在晚清时期,农民要上缴的税种非常多,导致百姓生活贫寒,平时风调雨顺的时候尚不能温饱,更何况是大灾荒来临?因此丁戊奇荒的惨剧与繁重的苛捐杂税是有关系的。

孟加拉饥馑也是一样,1770年的孟加拉被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所统治,在被统治的这段时间里,东印度公司把农产品的税率从10%提升到50%,这给当地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 二、种植鸦片

对于丁戊奇荒和孟加拉饥馑,都有人给出了相同的猜测,那就是把大量种植粮食的农田改为种植鸦片,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关于这种猜测,我们没有相关史料可以证明,不过有人曾对当时孟加拉种植的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其种植鸦片的土地只占了全部耕种土地的2%左右。

以上是对晚清和孟加拉大灾荒的原因猜测,不过在我看来,能够导致如此大规模的灾荒,绝非人力可为。

饥荒的真正原因

如今我们知道有种现象叫“厄尔尼诺现象”,就是一种全球性的极端气候现象。其实这一现象早在几百年前就被海边的渔民发现了。

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渔民觉察到了一些怪异现象,每段一段时间,海里的水温会稍微有些升高,附近的某些鱼群也会不见了,经常在海边附近可以发现大量的海鸟尸体。当这些现象发生的时候,世界上各个地方就会出现很极端的气候,有些地方会发生洪水灾害,有些地方则干旱无雨,有些地方会有台风地震,有些地方会出现暴雪冰冻。

渔民们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晚清时期的丁戊奇荒和1770年孟加拉饥馑同样是由于这一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由于古代生产力不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因此面对突如奇来的环境变化难以处理。

以上就是我对丁戊奇荒和孟加拉饥馑的看法,大家有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从古至今,有40亿人死于战争,对吗战争、瘟疫、饥馑是人类文明三大危害,对吗

谢谢朋友们的邀请!我说两句大家参考。

有四十亿人死于战争,这是个保守的估计数字吧?事实上,战争影响巨大,直接死于战争的人虽然常有记载,但记载本身往往就是个估计的数字,是很难准确的。至于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那更难以说清楚了。

而且,战争饥荒和瘟疫三者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所谓的“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很多时候,战争,瘟疫和饥荒往往是互为因果的。比如说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引发严重饥荒,饥荒发生时许多人走投无路,不得不发动或者投入战争来求生存。战争,瘟疫和饥荒往往纠缠在一起,给人类造成沉重代价。

“战争,瘟疫,饥馑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危害,对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道理的,但因为事情很复杂,所以具体讲也可能存在有所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有人说过:战争,瘟疫和饥馑都是文明的副产品。在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就是农业还没有被发明时,人们处于渔猎采集时代里,没有文字,没有城市,没有国家,但也几乎没有瘟疫,也很少有战争和饥荒。后来,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文明产生了,随之原始环境被破坏,人口膨胀,战争饥荒和瘟疫也跟着到来了。因此,有人提议解决战争饥荒和瘟疫这样的问题的办法就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桃花源”,或者说“崇古复古”让文明倒退来解决问题了。

再比如说,换一个角度讲,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在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因为气候改变和人口的缓慢增长等因素而经常出现饥荒了,所以才有了农耕的发明和文明的时代。文明正是为了解决苦难而出现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造成问题的原因。只不过限于最初文明还很原始很低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所以才出现了更多更严重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但是到了最近几百年,工业文明出现,人类文明开始进入高级阶段,开始成熟起来,已经出现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曙光,将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战争饥荒和瘟疫等苦难一定能得到克服。

总而言之,战争饥荒和瘟疫与文明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单单是“文明的危害”这么简单。

好了,其实现在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已经非常多了,限于篇幅,我们就说这些吧。上面的内容供题主和大家参考,再次感谢朋友们邀请,抛砖引玉,欢迎斧正,感谢阅读,期待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