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曹操除了三国的还有一个是谁?《明史》和《明季北略》对袁崇焕的记载截然相反,应该相信哪本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两个曹操除了三国的还有一个是谁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

崇祯十三年(1640年),曹操率兵攻打夔州。四川总兵秦良玉率军前往,曹操不战而走,秦良玉追至马家寨,大破曹操,斩首六百级。秦良玉又率军追击,先后在留马垭、谭家坪北山、仙寺岭大破敌兵,将其首领东山虎斩杀,活捉副塌天,惠登相、王恩光投降,并夺取了曹操的帅旗,曹操军逐渐走向衰落。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因与张献忠不合,改投李自成,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因受人挑拨,私通明将左良玉,被李自成以此为借口所杀。

《明史》和《明季北略》对袁崇焕的记载截然相反,应该相信哪本书

《明季北略》比由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余孽编写的《明史》更加靠谱。袁崇焕死有余辜,其斩杀毛文龙之举代表了和谈派文官集团的真实用意,袁代表文官集团与后金暗通款曲。毛文龙在敌后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拿着人均额远远少于关宁军的军饷,有力牵制着后金军。毛也手持尚方剑,却仍为袁所杀,其悲情犹甚岳武穆。毛文龙在世时多次为袁崇焕坑害,比如压制军费与物资供应,属下被袁挖墙角等等。袁统辖的关宁军号称十一万,实际人数五六万,能战斗者约一万,他与朝中文官一齐吃空饷,以至于其袁氏家人也迅速成就为大盐商。而关宁军的战斗力则弱到仅会消极防守,在皇太极围攻北京的时候只会一路尾随而不敢野战。更可恨的是,全力抗击后金的满桂将军竟被袁军射伤,满桂之死也与此伤有莫大关系。崇祯皇帝当面诘问袁崇焕时,袁竟然无言以对。之所以清朝将袁崇焕写成忠臣,是有其用意的,这是胜利者的任性,也是对失败者的嘲弄。可叹《 明朝那些事儿》这类书只会生吞活剥,将《明史》中经篡改的历史当成真事。多看《明实录》《明记北略》等书才能掌握真正的明史。

为什么明朝打建奴要调狼兵,而非华北兵没有共同体还有战力吗

这个“共同体”具体指啥?莫非意思就是单一民族的军队战斗力牛逼?估计提问者无非就是想说华北的兵与明朝的统治者都是咱们汉族,所以北上对抗后金更加有战斗力和责任心,而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兵则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抗后金比较乏力?如果提问者是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组织度、训练程度、后勤能力等因素都有关系,从来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表明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军队一定比多民族的军队强悍。你看像唐朝军队里面有很多胡兵胡将,战斗力差么?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从来都是务实的,正如东方巨人曾经说过“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的都是好猫”,道理讲的很清楚啊!

事实上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军人选择一般来说也就两个基本的指标:一、一定要身体强壮特能打,军人嘛!要有战斗力,这是基本要素。二、一定要忠于朝廷。只要这两样一达标,管你是蒙古族、汉族、壮族、土家族,都给饷银照样用。没有这两项硬指标,什么“共同体”都是白扯,直接让你就滚蛋了。实际上,不仅唐朝,元、明、清都是多民族军队,历代这些个封建统治者用的都是很顺手。

就比如说明朝的开国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就深得“实用主义”的精髓。在老朱反元的那会,在他的《谕中原檄》上就直接开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以勾起中原民众们反对元朝的情绪。但是,他本人却非常热衷于收编元朝的蒙古兵将为自己所用。洪武二年十二月,朱元璋令北平行省参政赵耀收编蒙古人强壮者为兵。

《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四》:北口子人多来归附者,汝宜速往,选其骁勇可用者为兵,月给米赡之。余悉处之临清、东昌之地,毋令其失所。

还有洪武三年四月,令大将军徐达对俘获的王保保部众,安置于蜀地就地防守,“令从伐蜀,蜀平,就留以守御可也”。明末孙承泽写的《春明梦余录》曾经记载道:明初安插降人于云南、广、福等处,有事则调用。这就明确显示了那些蒙古降人因战争被频繁征用的现实。

有明一代,任用达官达兵打仗根本就是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定例。时间越往后,“含夷量”越大,北方各边镇将门如东北李家、西北麻家、杜家,其精锐家丁里都有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而在待遇方面,那些蒙古鞑官们也是非常高的,在支付薪水方面也是优先级,气的李贤大骂朝廷“夺赤子之食,以养禽兽,圣人忍为之哉?”

《明经世文编·卷三十六》:切见京师达人不下万余,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其月支俸米,较之在朝官员亦三分之一,而实支之数,或全或半,又倍蓰矣。且以米俸言之,在京指挥使正三品,该俸三十五石,实支一石,而达官则实支十七石五斗,是赡京官十七员半矣。

某些官员:“元璋啊!你不是“驱逐胡虏”么?”

朱元璋:“那些个胡虏比较能打,我很欣赏,你能打不?”

某些官员:“MMP!”

所以,明廷里有大量蒙古人充当军职原因就很明了,就是看重了蒙古人擅长骑射、身体强壮、骁勇善战,一旦编入明军序列,那就是现成的骑兵战斗力。现成的战斗力不要,因为“共同体”去额外养战斗力差的白丁,你当我老朱是傻么?

所以,因为能征惯战,大明把蒙古降人编进了战斗序列,而启用狼兵也是同样的道理。提问者所说的狼兵,是西南土司兵的序列,明清的时候,他们被封建统治者称为“土兵”。那些西南的土司们对明廷献上自己的户籍、接受明朝的封爵,很多土司已然是大明的臣子,他们带领自己亲自训练土司兵为大明效力自然是份内之事,是明朝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

战斗力没得说,在南方那一带真是数一数二的,总而言之比那些个败坏已久的南方卫所兵战斗力高了很多,比如提问者提到的狼兵,“于今海内为尤悍”,而率领土兵的土司官对土兵有绝对的掌控力,战斗纪律极其严格,所谓“其节制甚严,止许刺击,不许割首,违者与退缩者皆斩”。所以,常常克敌制胜。

而不少土司对明廷的忠诚度也很高,曾经保靖、永顺二土司言:“吾祖宗相传土地、官爵,远自隋、唐,未尝易姓,以奕世谨守忠义故也。若恃兵勇,谋为不轨,朝廷下片纸,令邻属分取吾土,朝令而夕亡矣,得如今日之富贵乎?”

更何况随着卫所制度的败坏,尤其是南方卫所,军士逃亡极其严重,兵员空缺极大,就是留下来的也是战斗力孱弱。那么如果你是明廷当局,你怎么办?当然是让忠诚于自己的土司调动他麾下的土兵来弥补兵员和战斗力的缺失,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现象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所谓“广西傜僮数多,土民数少,兼各卫军士十亡八九,凡有征调,全倚土兵”。就在征播之役中,明廷八路大军,“每路兵三万,官兵三之,土司七之”

而且在卫所兵缺失的情况下,土司兵也与卫所兵承担的军事轮戍的职能。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四十四年,云南武定建立守御千户所,命令云南右卫中左所土兵拨100名与新募兵300名前去防御。

土司兵除了能打、忠诚,还有些土司帮大明做事的时候可是自带装备和行粮的,这无疑又起到了节约中央政府军费的效果。土司兵在战斗力强、忠诚度得以确保的情况下,还自带省钱属性,中央政府自然得往死里用。当然也有副作用,就是土兵好劫掠,给内地百姓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总体来说是明廷依赖的军事力量。从永乐征安南、嘉靖抗倭寇、镇压农民起义都有土兵的身影。

而在明末辽东战场,由于明军的大量损失,明廷又开始调西南土司兵北上参加战役,石砫、酉阳二地的土司兵在天启元年在辽东参加了援救辽阳、沈阳战役,数千土司兵和张名世率领的浙军在浑河并肩作战,给后金军予以重创,最后因为实力不济而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