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号称“兵仙”的韩信为何没听蒯彻的直言自立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果当年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保持中立,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

韩信采纳了蒯彻(即蒯通)的建议,历史无法被改写。

为什么?且看凌烟阁分析一番。

一、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是天下决胜的砝码

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西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韩信自恃功高,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此时,天下局势变为:汉与楚僵持,难分高下;而齐王韩信手握重兵旁观。虽然韩信是汉王刘邦封的齐王,但事实上此时的齐王韩信处于独立地位。

这种形势,当然有明眼人要在韩信身上做文章。

首先是西楚霸王项羽想要游说齐王。项王派盱眙(今江苏省的一个县)人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则说了汉王对他恩重如山之类的话,最后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武涉的拉拢。武涉一看游说不动,临走撂下一句话“项王今日败亡,明天就该轮到你了。”

其次游说韩信的就是蒯彻。蒯彻倒不是为了谁而来,他大概是为自己和韩信来的。他认为未来天下形势发展就取决于韩信的行动。韩信倾向于哪边,哪边就能获胜。

蒯彻建议韩信: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后面看形势发展,以韩信的能力和齐国的实力,最终一定会让天下都归向齐国。韩信被说得有点动心了,考虑了好几天。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最终他不忍心背叛汉王,他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二、假如韩信拥有齐地自立,那么当时局面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按时间线统计的双方阵营。

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力量是逐渐减弱的,而刘邦则一步步走强,吸引更多的诸侯王支持他。

项羽依靠彭城一战之胜利,又把绝大部分诸侯吸引回去了。这也可见当时的大部分诸侯王都是墙头草。

而唯有彭越,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抛弃他。

韩信北伐之后,尽取了赵代燕齐之地。就在当年(前203年),刘邦新封了英布为淮南王,封张耳为赵王。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所擅长的是打仗,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比拼政治权谋、笼络人心的能力时,项羽就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了。

三、如果楚汉相争变成楚汉齐三国鼎立,历史将如何发展?

此时,如果韩信独立,形势将如何演变?我们还是来看一张图:

这是前203年冬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时的全国形势。

此时的楚汉齐阵营将变成这样:

  • 楚:临江王共敖;

  • 汉: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魏王彭越、韩王信、燕王臧荼;

  • 齐(自身)

如果韩信不出兵,则楚汉之间都精疲力尽,最后双方将各自罢兵。从实力对比上,韩信的齐国无论是地盘、还是人才,韩信都无法与刘邦相比;与项羽恐怕也只在其下。

在战后休整期,三方将进入政治交易联盟活动期。从上图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占尽优势的仍将是汉王刘邦。

从做事风格上,项羽自不用多说,性格刚愎自用,行事任性没有章法,贪财不舍得封赏;时间一长,众人都将离他而去,最后剩下孤家寡人。

对韩信而言,从真实历史记载中看,韩信在战役方面是天才,各种决策与临场发挥能力当时无出其右。但是一旦涉及到综合决断、涉及政治,韩信的水平就下降到不如常人的地步。

  • 比如,刘邦一统天下之后,陈豨在上任赵国国相前向韩信辞行,韩信乘机对陈豨说:独自掌握精兵地处一方,只怕将来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说你谋反;皇帝必定起疑心,一定会亲自率兵攻打你。那时他韩信可做陈豨的内应,共同取天下。这不是看不清形势吗?还以为天下是群雄逐鹿吗?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还要做反叛的事情,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 再比如,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对他的猜忌,所以他常常称病不朝,也不跟刘邦出行。韩信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心生怨恨,对于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樊哙家做客,樊哙行跪拜礼迎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倨傲到这种地步,能得到人心才怪。

除了性格方面,韩信在人才方面也与刘邦差得太远。韩信文的方面有一个蒯彻、还有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做为智囊,武将方面只有他自己了。

而刘邦那边,萧何、张良、陈平,任何一人的智谋都是一等一的,武将自不必说,彭越,英布、周勃、樊哙、灌婴,都是干将。

小结一下,韩信在综合决断方面太差,不能看清当前形势;为人又恃才傲物,怎么能得到人心呢?在综合实力(地盘、文臣武将)方面也远逊与刘邦。

因此,在楚汉争霸时,韩信作为独立的一方加入博弈,因为他地盘也小,实力有限;在加上其性格与为人的原因,他并不具备拉拢其他政治力量的能力。

所以,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并不能真正改变天下最终的走势。他与项羽类似,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

结语:韩信采纳蒯彻的建议,历史不会被改写

在固陵之战时,刘邦率汉军一路追逐楚军,跟韩信约好了一起攻打楚军,但是韩信却失约没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一针见血:“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趁着时机赚点利益,是市井之人的志向;而建功立业以报答有德者,这是君子大丈夫的志向。韩信以市井之人的志向为自己获利,却又期望别人具有君子容人之心,不是太难了吗!

我称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他采纳蒯彻之计,恐怕只会使天下添乱,让汉朝统一大业晚几年完成而已;但最终无法改变历史。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号称“兵仙”的韩信为何没听蒯彻的直言自立为王

韩信没有听蒯彻的建议自立为齐王,很多人都感到惋惜。韩信被捕后,自己也十分后悔没听蒯彻之言。但韩信是不必要后悔的。当初听了蒯彻之言,秦末就天下三分。三分以后,战争是必然的。如果刘邦与项羽开战,韩信作壁上观。项羽赢了(这种可能性大)。韩信是项羽的对手吗?而如果刘邦赢了,韩信有好果子吃吗?刘邦势力最弱,可能会退回关中,项羽直接和韩信厮杀,没有了萧何的后勤补给,没有了张良的策划,韩信挡不住项羽的凶猛进攻。项羽是不会客气的,韩信只能是兵败被杀。如果是刘邦与韩信对阵,韩信一定能赢吗?这一点很多人分析过了,韩信必败无疑。因为韩信手下的将军基本上是听命于刘邦的,如曹参和灌婴,还有很多中层军官。刘邦有一次单枪匹马到韩信的军营去拿韩信的兵符,韩信竟毫无知觉。说明了什么?韩信的治军本领与周亚夫真不是一个档次。他又怎么玩得过刘邦?由此看来,三国鼎立后,最弱的还是韩信,既没有项羽的勇猛,又缺少刘邦的谋略,他这个齐王是注定做不久的。韩信帮了刘邦一统江山,还可能封侯拜相。刘邦对人其实还是不错的。所以韩信思之再三,还是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谁知刘邦没杀他,吕后却痛下杀手,这是韩信没有料到的。谁又能真正算到自己的未来呢?只能先把当下考虑清楚,再图将来吧。

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天下会形成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吗

三足鼎立和七分天下,这两个结果对于韩信来说,哪个难度更小一点?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判断出来:乱世之中,割据势力越多,自己越能立足。

韩信在历史上先后被封为齐王和楚王,都占据了天下1/7或者1/8的地盘与势力。但他依然没有成事。那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