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有什么关系?对于“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德才兼备是圣人”各位有什么理

 

2023/7/7 0:58:12 ('互联网')

本文目录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有什么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学校开设政治课的目的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社会之精英。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圆中国复兴梦而奋斗。

3.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危害最大,高学历高智商的缺德人做坏事会让你防不胜防。

4.有德无才的人,由于能力低下,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对于“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德才兼备是圣人”各位有什么理解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尊重的大臣,他向太宗提出很多治国理政的策略,是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他帮助李世民成就了唐代著名的贞观之治,辅佐李世民成为秉彪青史的千古一帝。

他的用人之道在《全唐书》中有记载。有一次,太宗向魏征寻问用人之道。魏征说:用人可分四种。其一:有德有才者,是圣人。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的人,这类人非常难得。第二类:有德无才者,是君子。第三类:有无德者,是小人。这两类人,宁可用君子,不可用小人。第四类:无德无才是愚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谈到同样的问题。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他们的共同观点,都是没有德才兼备的人,就用有德的人,他们多少能做点好事。与其用小人,还不如用愚人,小人恃才只能做坏事,祸国殃民。

古人的用人之道,为国为民着想。毛主席也多次谈论选拔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

值得为政者借鉴。




德才兼备的苏轼为何仕途那样不顺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商极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然而,为什么却仕途坎坷?

因为这是常态。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却不是人人都有必然成功的运气。而后者才是常态。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你就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也没用。一句时运不济,抵得过智商二百五加情商三百六。

甚至,即便后视之明的我们穿越到苏轼当时的位置,也未必能功德圆满。

让老天都要妒忌的文学才华

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科举不中,随后彻底放弃。回到家中、烧掉文章,玩起了自学。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洵并没有采取笨鸟不飞孵鸟飞的套路,而是放任自流。但是,身教胜于言传。两个儿子跟着老爹苏洵一起读书了,但都不是为了科举,而是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公元1055年,四川来了一个新任长官,益州知府张方平。这家伙一眼就看出苏洵父子绝非凡人,足以引领北宋文坛。于是,写了举荐信,让苏洵父子三人进京拜见文坛泰斗欧阳修。

公元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来到开封,见到了欧阳修。对于苏洵,欧阳修认为他就是当世荀子,文章天下无敌。对于苏轼,欧阳修则是莫名的恐慌,认为自己就该走下文坛泰斗的宝座,给这个年轻人让路。

厉不厉害?初入京城,苏洵名满京城、苏轼逼得泰斗让位。但科举才是真正的职业赛道。是骡子是马,你得在这个赛道上跑一跑。然而,三苏并不没有专攻科举。科举是应试教育,而这三个人却一直在搞素质教育。

但,就是在公元1057年的科举赛道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起金榜题名。而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堪称高考满分作文。本来是第一名的成色,但欧阳修过于自信,认为这篇文章在风格和水准上,应该出自曾巩之手。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键还是欧阳修的弟子。所以,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为了避嫌,就没有将这篇文章点为头名,而是让其屈居第二。

苏轼的天资有多牛?唐宋八大家,他一出手就干掉三个。文坛泰斗欧阳修,准备让位;欧阳修的弟子曾巩,靠边儿站。甚至,连自己的老爹也要自愧不如。苏洵27岁开始苦读,却两次科举不中。而苏轼呢?20岁初闯科举,竟在职业赛道上跑出了满分作文。

你可以说这是侥幸。但是,随后就不能说是侥幸了。

母亲病逝,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后,即公元1060年,三苏再次入京。苏轼又参加了一场更高规格的考试,即“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在这次考试中,苏轼的一篇《御试制科策》,获得了第三等。

这个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谁也考不上。而北宋开国以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第三次等。所以,考到第三等的苏轼,已经破了纪录。连续两场顶级规格的考试,苏轼都是满分加破纪录的水准。你只能说这是能力了。

只论科举应试,从古至今,苏轼能把全部翘楚们虐成渣渣。他不为应试而学,却应试无敌。但这里面有问题。两篇破纪录的策论,就文章本身而论,是真心好;但就思想内容而论,却没法恭维。比之贾谊的《治安策》,差了好几个量级。

令贾谊自愧不如的情商认知

古今才子第一,当属贾谊贾太傅。因为《治安策》是无敌的。而贾谊虽然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最后抑郁而终。所以,举凡文人怀才不遇,总会拿贾谊来说事,通过慨叹贾谊来伤春悲秋。

那么,苏轼也是这么看贾谊吗?

苏轼完全不这么看。他写过一篇《贾谊论》,认为贾谊命途多舛完全是因为自己,简单说就是情商太低。

皇帝喜欢贾谊,老臣讨厌贾谊。但皇帝汉文帝是明君,你不能说皇帝害了贾谊;灌婴等老臣是沛丰功勋,你也不能说这伙人有多恶劣。

身处这种局面,贾谊该怎么做?

指望汉文帝消灭老臣,然后重用贾谊,推行贾谊主义,这根本不可能。汉文帝能当皇帝,完全是老臣们拥立的结果。所以,贾谊打不过老臣们的功勋集团。苏轼认为,既然打不过,那就应该加入。而且,加入老臣们的功勋集团,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老臣们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贾谊要做的就是忍。你一个洛阳青年,弱冠之年便初入京城且位列朝堂,又有什么资格不能忍呢?只要忍得够久,忍到老臣认可,忍到君臣接纳,贾谊的盖世才华自然会有输出的可能。

苏轼给贾谊的人生算法就是:

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所取,是位居宰辅;所就,是大汉强盛。而这个所取和所就,已经太大了。所以,完全不是贾谊这么一个外省青年能做到的。这就要有所待和所任,所待是老臣认可,所忍是自己要沉住气。等他个十年、二十年,贾谊必然所取必得、所就必成。

把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词,全都去掉。苏轼对贾谊的批评,实际就三个字:情商低。

但是,苏轼的情商呢?苏轼说贾谊没有做到,他做到了吗?

他还真做到了。苏轼的情商极高,甚至堪称关系攻略的高手。

苏轼当时所处的格局,与贾谊一般无二。宋仁宗宽厚温和,汉文帝孝顺慈爱。关键是老臣,苏轼和贾谊同样面对的问题是:年少才俊如何与老臣相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但苏轼的牌,明显要比贾谊的牌更好。因为沛丰功勋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唯独没有文化,自然看不起文化人。而仁宗朝的北宋老臣,却对苏轼满怀期待,认为这就是未来的国之宰辅。

有智商、有情商,那苏轼的具体实践怎么样呢?也就是苏轼的关系攻略怎么样?

古之君子也做不到的关系攻略

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谁更擅长关系攻略?

肯定是小人。操作上无下限、性情上无羁绊、主义上无桎梏,小人的唯一追求就是往上爬。而为了往上爬,那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在关系攻略上,小人是职业选手,只要能赢就走极端;君子是业余选手,期望风花雪月就能赢。

至于原因,这是立场和身份所决定的。君子在原初逻辑上是生出来的贵族二代,即君之子。所以,君子的教条都是当了君子之后的操作说明。而小人在原初逻辑上就是打出来的寒门子弟,即人之子。所以,小人的教条都是要当君子的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