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6人物介绍及事迹是什么?物业撤明星广告牌换成戍边英雄,我们能为烈士做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榜样》6人物介绍及事迹是什么

1、祁发宝

祁发宝,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人,1979年3月生,中共党员,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步兵指挥专业毕业,大专学历。

2014年,祁发宝带队在某前哨执勤,每天徒步巡逻距离达30公里以上。为了能在哨所里用上热水,让战士们在睡前洗个热水脚,祁发宝想尽办法改造取暖火炉,利用晚饭后到点名前的时间给大家烧洗脚水,又利用熄灯后的时间烧第二天喝的开水。

连续5个多月,每晚忙到凌晨两三点,烧了6000多暖瓶的开水。滚烫报国心,浓烈战友情,在那300个不眠的夜里具化成祁发宝在火炉前忙碌的身影,又通过一盆盆开水深深地、稳稳地扎根在战士们的心里。

2、魏德友

魏德友,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人,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

1982年,一六一团原兵二连交裕民县吉也克镇管辖,原兵二连百余户群众陆续撤离。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了下来,买了3头牛、20只羊,在这里放牧巡边。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3、黄大发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小学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4、张桂梅

张桂梅,原名张玫瑰,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

002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

经多方努力,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5、陈定昌

陈定昌(1937年1月30日—2020年9月7日),男,生于上海,籍贯江苏省镇江市。中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定昌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初,20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激光雷达项目”项目组长,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6、孙金娣

孙金娣,女,现任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仙林农牧场党委书记。

她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仙林网格化党建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网格事务随叫随到。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

物业撤明星广告牌换成戍边英雄,我们能为烈士做什么

近日,山东菏泽一小区的物业公司撤下明星广告牌,换成了5位戍边英雄的照片,并附文:“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向每一位戍边英雄致敬!记住英雄的名字!祁发宝、陈红军、王焯冉、肖思远、陈祥榕!致敬!”该新闻一经报道,引发了社会关注,英雄的照片令人泪目,人们也纷纷为该物业公司的做法点赞。

 2020年6月,面对外军公然越线挑衅,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奋力反抗,英勇牺牲。戍边英雄用生命践行着“保卫祖国”的承诺,也让我们真切地明白了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英雄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和平和安宁,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同时,也要牢记英雄的事迹,传承英雄的精神。

物业公司撤下明星广告牌,换成戍边英雄的照片,这一举动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些真正的“明星”,他们才是我们值得追捧,值得崇拜的 “偶像”。每每看到英雄的报道或者照片,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暖暖的“爱国之心”,激发出“为之奋斗终身”的斗志,甚至,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会奋发图强,所以,戍边英雄的照片时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英雄的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时时激励。

英雄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安宁,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颂扬他们的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发挥好每一颗“螺丝钉”的作用,为这个伟大的国家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你有什么油然而发的感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值壬寅新年,这是中国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家”过年,感受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到会徽冬梦”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以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了中国的发展故事,像世界传递了中国价值。  

世界上第一条360度雪地雪橇跑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以及首都体育馆利用声音和光电技术创造的“最美的冰”,都集中在科技创新上。中国以更高的标准为冬奥会冠冕树立了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比赛场馆建成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公路开通;从许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从一些项目从有到强再到实力雄厚,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魅力。

2022北京冬奥会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展现了大国风采,无论是从舞台灯光效果还是设计元素都延续北京奥运会特点,从整体上看,北京奥运会给人最大的体会是震撼,大气,比较,营造一种大国、强国的的氛围,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2.7万名志愿者,61.6万人积极报名。81%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谊、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示中华文明的友好形象。

24个节气,第24届奥运会,20:04开幕仪式开始,24分中国队出场,这种细节控,也许只有中国人懂。对细节的关注,就是最浪漫的情怀。

开幕式的一个个细节无不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的故事从24节气开篇,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4节气被转化为“倒计时”,以“雨水”开始,以“立春”结束。总导演张艺谋还提倡使用古诗词和谚语。他说,“再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使用古诗词作为倒计时了”。网友拍摄的郑州高铁站动车启动,酷似惊蛰万物复苏,也给主要创作者带来了灵感。外部拍摄团队随后使用该镜头拍摄了充满活力的中国照片。最后,充满中国当代气象的动态画面与24节气和古诗相呼应,端庄大气的倒计时环节将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传达给了全世界。 

在开幕式上,满目春色将希望、昂扬、积极传递给了观众。那轻柔多姿的唯美《立春》,393根10米长、5斤重的发光杆惊艳了世界。从绿意盎然的春草,到银白色的蒲公英,都是发光杆完成。而控制杆的人是山东武校的393位学生。张艺谋总导演在采访中说:“中国人讲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讲的是生生不息,我们在开幕式不仅要讲冬奥会,还要讲中国人的时间观、宇宙观,尤其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生生不息的概念十分重要。”  

中国元素贯穿其中。一滴水墨晕了过去,幻化成了黄河水。从天而降,覆盖了整个舞台,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浸入在普通百姓家中的中国元素也来了。张艺谋说:“演唱奥运会会歌的孩子们都来自大山里。他们的衣服上有‘虎头’图案。唱主题歌的孩子们服装上的图案是河北的窗花,窗花代表和平。”除此之外,还有引导牌上的中国结雪花,运动员入场仪式的“中华之门”和“吉祥之窗”上展示的中国传统图案等等。  

中国故事的主角是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副主任陶文婷感慨地说,此次国旗传递共有176名代表,其中包括56个民族的代表和北京、天津、河北各行各业的代表。当国旗移交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盛阿伟、全国劳动模范徐振超、全国道德模范郭万刚、“七一奖章”获得者麦麦麦提江·吾麦尔、航天英雄景海鹏、边防英雄祁发宝时,72岁的许振超先生双手颤抖地举过国旗。他说,”我就是很激动。”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豪吧。 

08年的飞天点火炬,原以为是审美天花板了,时隔14年,正当大家都在猜,并且非常期待今年的点火炬方式会怎样的时候,出乎所有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