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不是只要牢记答题技巧就能得高分了?如何加强语文阅读理解能
发布时间: 2023-07-17

回答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不是只要牢记答题技巧就能得高分了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光记住答题技巧还是远远不够的,倘若如此,岂不是人人都能得高分?

接下来,老穆就为大家做简要解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1】简单题型——除掌握答题技巧外,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去答题

比如《永远翠绿的富贵竹》这篇阅读理解。

问:文章题目“永远翠绿的富贵竹”的含义。

【考点】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思考

我们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去答题。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富贵竹永远翠绿)+ 结合文章内容(富贵竹是同学们送给我的)

将其合二为一,表层含义:同学们送给我的富贵竹永远翠绿。

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或双关义。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是象征义,即教师的根只有深扎于学生之中,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富贵竹是千千万万普通教师光辉形象的写照。

【2】中等难度题型——除掌握答题技巧外,知识点还要精细化。

比如《小哥儿俩》这篇阅读理解。

问: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画线部分内容: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试题分析】按常理,此题应该问你“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我们也都知道要从“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四个方面去答题。

但是,江苏高考命题人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另辟蹊径,直接问你“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就给学生设难度了。

我们学生平时在回答情节方面的作用时,往往就知道“铺垫”,其它就不知道了。

老穆认为,此题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掌握答题技巧外,知识点一定要精细化,万不可粗糙,否则,难以得高分。

此题的解析及答案如下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3】较难题型——除掌握答题技巧外,还要具备反命题思维能力(识破考点的能力)

比如《转场的哈萨克》这篇阅读理解。

问:分析文章2 — 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乍一看试题,很简单,考点是段落作用,所以我们只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即可。

但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这是特殊段落——插叙段落。所以我们在答题时,还要按照“插叙作用”去答题。

倘若你不具备反命题思维能力,是很难得高分的。

【4】很难题型——除掌握答题技巧外,还要懂得灵活变通。

比如《老圣人》这篇阅读理解。

问: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考点:物象作用探究

我们来看一下物象作用有哪些?老穆为大家整理如下:

①从人物方面考虑:交代人物背景、符合身份、烘托人物形象(性格)及情感、暗示人物命运等;

②从环境方面考虑:营造氛围、创造美感与意境、衬托环境、暗示背景等;

③从情节结构考虑: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伏笔)、照应、对比、衬托等;

④从主题方面考虑:揭示(暗示、升华、深化)主题、寄托情感等;

⑤从自身方面考虑:情感寄托物、场景之一、事件主体、象征意义等。

我们在回答此题时,需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难以答对、答全。

说句实话,本题答案的设置,值得商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看完穆老师的讲述后,是不是对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啦?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如何加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佳途径---掌握语文的所有手法体系!!

什么是手法?

比如,西红柿炒鸡蛋,让我来炒,和让一个专业厨子来炒,炒出来的味道不同。为啥,因为这手法不一样啊!所以,手法是什么呢?

手法就是对于同样一个东西,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那语文的手法是什么呢?语文的手法就是对这语言文字,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那语文的语言文字都包括啥呢?

其实一篇文章,就是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由字组成。

我们刚才说了,手法就是对于同样一个东西,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对于同样一个字,你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给它处理在一起,它就变成了词。所以由字到词的手法就叫做炼字。

如唐朝诗人贾岛做了一首诗,诗里面有这么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好以后,他觉得第二句里面的“推”字,念起来不够味儿,想改成“敲”字。仔细琢磨到底用哪一个字更好些。

后来觉得“推”字太低沉,不响亮,一改为“敲”,全句立刻活了起来。我们现在常说“推敲”就由此而来。

又如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诗,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他仍然觉得不好;改了几次,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来是形容词,这里却改为动词。一字之改,全句生动。

再如咏早梅的诗:“昨夜风雪里,前村数枝开”,把“数”字改为“一”字,“早”立刻就突出了出来。从诸多合用的字中挑出这个“字眼”的过程,便是“炼字。

先搭建起手法体系的整个框架,再在做题中慢慢地去填充细节。无论是做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写作,掌握这套手法体系,都大有帮助。

如何上好小学阅读理解课与作文课

小学阅读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但体现在课外阅读内容篇幅的长短,也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问题的解析难易程度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可揠苗助长,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再逐步深入的认识和解析语文阅读理解较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技巧。下面我就各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考点和解析作一

一个例题解析和教学方法分析,希望能给我的家长和学生朋友们一些直观的参考。

一、一二年级阅读理解

考点:

  1. 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如选词填空、给多音字选出正确读音、写出(找出)反义词,认识并找出表颜色的词、表心情的词等。
  2. 数段数句

  3. 对照原文找出问题答案

  4. 准确认知文章所描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体及结果。

  5. 联系生活实际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

教法点拔:

考点一、涉及语文基础字词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务必要多讲一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感,同时加强对错题的整理和复习。

考点二、让孩子把握段落标志和句子标志,告诉学生一句话的标志不仅有句号,还有问号、感叹句、省略句等。引导学生逐段逐句标数字法,且标注完后要检查,看有没有落标的段与句。

考点三、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文本意识,凡是题目中字和原文中的字有重复的内容,那么找到这个字在原文中的位置,再看上句和下句,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如下图所示一年级阅读理解题型:

第1题数句子标志并标数字法。

第2题找到题目占与原文中重合的词语,看相邻词句找出确切答案。

第3题熟悉表颜色的词。

考点四、弄清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主体或者起因、起过、结果是学习记叙文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常设题的地方,涉及概括段落和全文内容以及初步感知文章类题的考查。对于一二年级来说就是要反复训练按顺序说出事件的时、地、人、事各要素的能力。

如下图所示二年级课外阅读理解题型中第1题就考查了这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