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科举)(如何看待科举制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科举制

今天小生讲史好好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首先,科举制度的定义。

科举制度由于采取分科举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制,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唐,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在1905年即清末遭废除,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然后,科举制度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利:(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有利于把考试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名利的刺激下,有利形成社会读书风气,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进士科重视诗赋,这大大有利唐诗的繁荣,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4)通过才学考试来替代以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凭血统、品行、门第评定的方式,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弊:(1)考试单一,忽视实践能力

(2)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3)考试采用固定程式,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好了,小生讲史就到这里,谢谢支持,关于科举制度的利弊,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科举制度究竟是隋朝确立的还是唐朝确立的

科举制度,发源于西汉,始建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定型于明清。

科举的涵义

什么叫科举?

就是古代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之一。

以分科作为选拔范围,以考试作为选拔手段。相对来说,科举是迄今为止所有选官手段中最公平的办法,没有之一。

科举的起源

先秦时代,中国社会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出身贵族才能够有机会读书。

金文是祭司与皇族所有:

显然,读书才能不是文盲,也就才可能做官啊(不是吏)。

所以,西汉这么第一个庶民王朝就遭遇到极大的困难,六国旧贵族基本在秦朝统一战争与秦末战乱中损失,国家穷苦不说,也遭遇了焚书坑儒,人才几乎断层。

因此,西汉被迫搞起恩荫、推荐,辅之以官学选才法,这才恢复文治。

察举征辟制也就出现了。

州级行政长官向中央推荐秀才,谓察。

郡国行政长官向中央推荐孝廉,谓举。

皇帝需某方面特殊人才,发布求贤诏,应考者到首都接受三公考试,谓征。

600石以上主官有权任命规定数目的属官,谓辟。官员开府建衙也是辟。

在这里,看明白了嘛?

察、征两大方式都要参加中央政权的正式考试才能得到官职。这是科举起源。

创建科举的原因

西汉开始,世家崛起。

世家是发源于战国时期的强宗大族,在地方上积累财富,逐步做大,东汉已达占州据郡的地步,进可钳制舆论清议,控制中央,退可据堡自守,为祸乡里。归根结底,世家是集官、学、地主、商人为一体的家族。

世家因部曲制占有人口,因囤积居奇和高利贷剥削乡民,因工商积累财富,因书籍垄断文字,进而垄断仕途。所以无奈的曹丕搞出九品官人法,与世家妥协,让世家成为了不是贵族的贵族。

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百年皇朝,千年世家的说法。

因此,世家垄断经济,控制人口,拥有武装力量,对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利的。隋朝统一之后自然开始改变九品中正制,这是创建科举的根本原因。

587年,隋文帝命令京官5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科目举人到中央参加考试。此为科举之始。

唐代科举的发展

隋朝时间短暂,唐代恢复科举。意图与隋朝完全一样,期望国家政权能够跳出世家的控制,努力提拔寒门子弟来压制和平衡庞大的世家力量。

科举的科目也逐步繁多,进士之外,还有明经(秘书类)、明算(财经类)、明法(司法监察类),甚至还有明字、武举等科。

手抄书:

不过唐代维持部曲制,书籍虽然出现印刷方式,但还是以抄写为主,文字书籍依旧掌握在世家之手,因此科举通过者依旧是世家子弟为主,毕竟能够读书的,有机会读书的寒门地主也不多。

因此,哪怕被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再三打击,世家依旧在安史之乱后恢复力量并参与到藩镇割据与李牛党争中。

唐代开始的雕版印刷:

世家甚至公然藐视李唐皇朝,更不屑与皇族联姻,嫌弃李唐血脉不纯也。

科举真正兴盛那是宋代的事了。

为何名士名人大多出自书香门第、世家

从王羲之家族看世家一一书香门第

卢秀辉

泱泱五千年华夏,在科举制度完善之前,整个天下绝大多数的人才都出自世家门阀,尤其是汉末至唐初,世家门阀兴盛到极点,他们主宰王朝更替,影响天下兴衰。真真切切做到“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世家”,世家门阀到底是如何保持千年不衰,并且在一次次王朝更替中存活呢?比如魏晋王家的王羲之。

所有知道书法两个字的人,无一不知道他。他是书法的名片,是中国文化的名片。

他好像就是为写字而生的。他的伯伯王导、王敦既是权倾一时的人物,更是文章通硕,书法行家;他的岳父郗鉴和王导、庾翼三驾马车,管理着晋朝,但也是文学通懦,书法大家;他的朋友谢安,为人风度、政治品格、学问诸艺,更是引人神往,也是书法一代大家;他的几个儿子,敢不做书法家吗?他儿子不肯做,他们的妈妈也不肯放过他们,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是个书法家。他们的妈妈叫郗璿,字子房,是郗鉴的女儿,郗家是书法世家。郗璿为王羲之生了七子一女。妈妈有多厉害?传说王献之小时候,因为天资聪颖,有些骄傲,他问他妈妈,以他的聪明,学三年可成功?妈妈摇摇头。王献之又问,五年呢?妈妈继续摇头。献之又问,究竟多久?妈妈指着门口十八个大缸对王献之说,把这些水磨墨写完,你就差不多出师了。

王羲之还有个姨妈,十分了得,叫卫夫人。卫夫人既是卫氏书派的中坚力量,又是江夏李氏书派的开拓者。而她有个得意门生,就是王羲之。卫夫人厉害在师承钟繇,并得了其法,把钟繇之法教给了王羲之。她还把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研究的书风与法门,倾囊相授。据传,王羲之的《姨母帖》就是写给他的。王羲之还有个媳妇,也厉害,叫谢道韫,才华逆天,魏晋风度。有一个地方不好,一辈子没有看得上她的丈夫,因为才华。

我们帮王羲之算一下,他从卫夫人那得了钟繇之法、卫氏书派,还有卫夫人自己之法;他自己家传的王家之法;夫人的郗家之法;朋友的庾家之法;乃至与谢安切磋的谢家之法。王羲之之法,必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才能创新,否则,无从谈起。成就这样的伟大的人物,团队的影响力绝对不能低估。

王羲之一直不肯入朝为官。王敦闹事时,王导把王家男丁二十多口自绑了,跪在皇宫外,请求问斩,以证清白。其中,就有年少的王羲之。可能这事给他留下了阴影,他种种借口,不肯回京城做官。他48岁时,获得了一个去会稽的机会。当时的会稽内史王述母亲去世,王述离职丁忧。王羲之得以补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于斯地,王羲之留下了永远不朽的名作《兰亭序》。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从容于山川风物的情景。《兰亭序》成稿后,王羲之重录了几遍,无法满意,固以草稿传世。《兰亭序》一出,令当时的晋人想起58年前的一场雅集。那场雅集也留下了诗章,叫《金谷诗序》,那次的主办人是石崇,石崇此人穷极奢华,名噪后世。石崇在洛阳的时候,搜尽天下的奇珍异宝,营造了豪华的别墅——金谷园。他搜集天下美女居于其中,供自己任意玩弄。他让美女劝酒助兴客人,客人不喝,就杀了劝酒的美女。石崇听说王恺家很有钱,就有心和他比一比。王恺听说后,就在家门口,用丝绸编成四十里长的屏障。石崇就用比丝绸还贵重的彩缎编织了五十里的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但是,有一点,不要以为石崇只会炫富,他也是一个文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