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清君侧”,明初的朱棣成了,为何明末的左良玉却惨败?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同是“清君侧”,明初的朱棣成了,为何明末的左良玉却惨败

左良玉是假“清君侧”,他们父子早就预谋投降清军?

1645年,左良玉在武昌起兵“清君侧”,统领兵马80万,兵马的战船在长江之中绵延200多里。清君侧中的君是指福王朱由崧(弘光政权的皇帝),君王之侧的人是马士英、阮大钺等人,他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正至明朝危急存亡之际,东林党人和阉党再起内讧。南明弘光政权的皇帝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长子,而东林党人在万历皇帝选择帝位继承人时支持的是明光宗,反对福王朱常洵继承帝位。再者,拥立朱由崧建立政权的主要人物是“阉党”的马士英、阮大钺等人,他们和东林党人是死敌。

此时的“阉党”还是以大局为重,不敢轻易和东林党人闹翻,而东林党人眼中已经没有什么明朝的整体利益,只有自己的小团体利益,于是鼓动拥兵80万的左良玉在武昌下长江直达南京,清除马士英、阮大钺把持的弘光政权。左良玉在人生的官宦生涯中得到东林党人侯恂的大力提拔,至此之时,他眼中也没有什么明朝的整体利益,只有个人所谓的“报恩”了。(左良玉画像)

左良玉在征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是很快壮大起来,他不敢正面和这两股起义军的主力对战,一味避战保存势力,养寇以自重,俨然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明朝中央政府的命令他基本是不听的。他占据的武昌城也是张献忠弃城而去后占领的,没有多少战功,尤其是崇祯帝自杀之后,他更是割据一方了。

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多为溃散的各地明军组成,战斗力非常低下,但是劫掠却有一套。“清君侧”从武昌离开时,左良玉纵兵劫掠了武昌城,可以将这股部队称之为“匪军”。到达九江城时,他的部下又利用明军的名头,劫掠烧毁了九江城。

1645年4月,左良玉病死。看一看这80万大军都去了哪儿呐,一部分作鸟兽散,左良玉主力20多万大军在其儿子左梦庚的率领下直接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和其儿子左梦庚恐怕早就和清军勾搭上了,不然不会这么快率领20万大军投降清朝,其实他们父子比吴三桂这个汉奸还要坏。

清朝修编《明史》的一伙人有很多是东林党人投降而做的,着实美化了左良玉一把,愣是变成了一个“英雄”。(英亲王阿济格剧照,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20多万人在江西九江投降了他)

左良玉“清君侧”为何不能成功?

左良玉清君侧是为了报恩,也即是东林党人的提拔之恩,所以才起兵“清君侧”,其实他额内心不知道打的什么小九九,动机极度不纯。

一、左良玉是庸将,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说句实在话,左良玉不是明朝的什么名将,而是一个畏战自保的小人而已。不过他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与李自成、张献忠的主力作战,专门挑弱的农民军作战,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朱仙镇一战,左良玉被起义军打的大败,从此之后,尽量避战,保存势力,看明朝之后的大局势而动。

他的80万大军都是乌合之众,最擅长的是劫掠老百姓,真正打硬仗就会避战,战斗力非常弱。

二、左良玉并不真正听东林党人的指挥,早就有投降清军的盘算

左良玉清君侧时,武昌本应该是他的大本营,为何他连自己的大本营都劫掠一空了呐?左良玉及其主要将领看来早有其他打算,并不听东林党人一伙的调遣。

为何这样说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条,左良玉病死之后,按照道理应该继续“清君侧”,稍有挫折就退回九江。这说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内部早就意见丛生了,都不愿意打仗了。

他的儿子左梦庚在他死后被推为统帅,此时的80万大军只剩下20多万在左梦庚手下了。而左梦庚和其他将领立马选择了投降清军,连东林党人也抛开了(存疑)。

三,弘光政权早就有所防备

其实弘光政权建立之后,早就对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有防范,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割据军阀已经没有什么道义了。弘光政权将左良玉封为侯,他的儿子左梦庚封锦衣卫正千户,手下将领都有封赏,后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负责长江武昌等地的防线。可是一般的安抚左良玉看不在眼中了,弘光政权几次试探之后,坚定的认为左良玉必反。

于是乎,早就在防备左良玉的反叛了。左良玉起兵之时,弘光政权紧急抽调兵力抵御他的部队进攻。左良玉的部队被弘光政权的军队击退,退守九江。(马士英像,看穿了左良玉,早就防备他的进攻,后随南明弘光政权殉国)

四、带来的恶果——弘光政权迅速败亡

由于左良玉兵力达到80万,弘光政权逼不得已将防守都城南京的主力调走去防备进攻。这一战略措施得以让清军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防备空虚的南京城,导致南京城很快被攻破,弘光政权被消灭。

被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的马士英、阮大钺战死殉国,而东林党人纷纷投降了清朝。(左良玉集团进攻弘光政权,弘光政权迫不得与将江北防守南京的黄得功集团调走抵御,导致南京防守极度空虚)

左良玉后人如何了?

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占据九江,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大哥)到达九江,根本没有交战,他率领20多万人马立马就投降了阿济格。

1648年,因左梦庚投降有功,被清政府授予一等精奇尼哈番,汉语就是一等子爵。1746年,乾陵皇帝将左梦庚定封为一等子。

左良玉兄弟的儿子(左梦庚堂兄弟)的孙子孙元荫承袭爵位,这一爵位一直承袭了10代,直至清朝灭亡。

估计,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绝后了,这才让其他家族支系承袭爵位

史学家和文人对左良玉的评价如何?

看一看一些历史名人对左良玉的评价:

1、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论者咎其玛瑙山之养寇、朱仙镇之丧师。(清朝史学家徐鼒,南京六合人,官至清朝咸丰时期的福建福宁知府)

2、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张廷玉评价,张廷玉最高做到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

3、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现代著名明史专家顾诚,著有《南明史》、《明末农民起义史》)

左良玉心中无明朝、无百姓,心中只有自己的小九九,直接导致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灭亡!

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玉

南明王朝灭亡这口黑锅太大了,左良玉在崇祯十八年不过是一个不算大的宁南伯,手底下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然后加上老弱病残、吃空饷、随军杂役等等水多加面愣是吹到了二十万大军),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命题,怎么可能是他一个小小的左良玉能背得起的?

说左良玉要为南明王朝的灭亡负责(而且还是为南京弘光政权的灭亡负责,之后南明还有隆武与永历两个政权与鲁王朱以海的舟山小朝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左良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掺合进了极其敏感而让南明政权撕成一团的立储之争——左良玉并非如江北四镇一样属定策元勋,同朝中大佬马士英等人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有部分研究倾向左良玉同部分在朝清流有沆瀣一气之嫌,清流们想倚重左良玉的这三万战兵在南明朝廷重建影响力,抵消江北四镇与马士英的势力,左良玉也想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没准老爷我干成了也能过一把定策元勋的瘾呢?于是就出现了多铎大军从河南过皖北动地而来、刘良佐刘泽清部纷纷南逃的时候那头左良玉却扯着“清君侧”的旗号打上门来的奇葩事件,分散了南明王朝的兵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