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为家乡修路欠下巨债,儿子倾尽所有替父还钱,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88年,时任合川县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匆忙跑去广福村,他揣着心底谜团敲响了当地一户姓蒋人家的家门,开门的中年男正是自己以前的学生蒋启鹏。

阔别多年,王爵英已叫不出对方全名,只依稀记得他姓蒋,跟自己手里那份喜报上的功臣是同一个姓。

“你哥哥是不是叫蒋诚?”他急得忘了寒暄,瞧蒋启鹏应声点了点头,王爵英立马把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递到他手里。

接过泛黄的喜报,蒋启鹏双手忽然有些颤抖,眼见正面写着:

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我晓得哥哥他打过仗,是抗美援朝那会,可没听他提过啥子‘一等功’,是不是搞错咯?”

蒋启鹏话声带着地道的川东口音,他翻到喜报背面,看籍贯栏中标注“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备考一栏则写着“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脸色更惊讶了。

展开全文

原来这份喜报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在1953年联合发出,当初一直找不到得主,已沉在浩如烟海的档案里足足36年。

1988这年,王爵英修撰《合川县志》时偶然翻出这张喜报,想来那时候的合川县不光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会不会因这一字之差误送了地方?

为了印证心中困惑,王爵英打算挨家挨户地询问,可隆兴乡里姓蒋的人,他也只记得这么一个学生。

好在这趟没有白跑,隔天与相关单位核实查证,才终于替这多年“无家可归”的喜报找到了原主。紧接着,一个尘封36年的传奇故事也重见天日——正是英雄老矣,而青史长存。

在广福村蚕桑站,王爵英寻到蒋诚时,绝不曾想过,眼前这个穿着皱巴巴的军绿装的六旬老人,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蒋老,竟是曾经浴血奋战的国家一等功臣。

“是有过那么回事,你不说我都想不起了。”

老人在当地蚕桑站埋头苦干了二十余年,至今仍是个临时工。被问及往事,他也舍不得放下手里的蚕桑活,边做边答,看得出他是个勤恳寡言的人。

如果不是那份喜报呈到身前,或许他永远不会对人透露过往殊荣。

如今又过去数十个年头,再见昔日英雄老兵之际,岁月已消磨了他曾身为战士的英气与挺拔,唯独战争留在蒋老右腹下一道伤疤经得住年深月久。

摸着那条6厘米左右的伤疤,年过九旬的蒋老眼里涌动着异彩,这是他抗美援朝当年最生动的痕迹,也记录着曾在上甘岭背水一战的辉煌。

蒋诚出生于1928年,自幼饱尝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之苦,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不喜欢打仗,但也不怕打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年战争创伤,国家还是一片百废待兴,贫农遍布大江南北。

而蒋诚的家境也很贫寒,家里只有两亩土地、两间佃房和一头牛,这些个家当根本无法盘活全家七口人,生计问题成了困扰父母的头等难事。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在1949年12月的寒冬里,在解放成都的轰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加入了“解放军”。

“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加入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说到这儿,蒋诚颤微的话音逐渐激动起来,他拨开了老伴的搀扶,一边用拐杖使劲杵地,一边在嘴里蠕动着重庆方言,反复嘟囔。

也许正是这番“解放全中国”的念头,成了他后来不惧敌火的最大鼓舞。

蒋诚入伍短短数月,就从部队脱颖而出,当上了机炮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四个月,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紧接着就从长甸镇河口村入朝参战。

他与战友并肩同行,背着厚重的军囊,扬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行兵万里,跨过了鸭绿江,整齐地赶赴前线。

在朝鲜战场奋战百日余后,年纪轻轻的蒋诚就火速晋升为机炮连副班长。

尚存的士兵档案记录着:蒋诚同志参与援朝战争未满一年,在一九五二年六月,于朝鲜金城该地,经张云介绍入党。

60多年后,时过境迁,蒋诚曾经远抵异国的战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戎马倥偬,才能在短期内收获如此成果,关于这些谜题,如今再也找不到他的战友来分享当初的故事。

而他本人年事已高,更已无法清楚地讲述入朝参战后的具体情况,但战史却详实记录了蒋诚以及他所在部队经历的连天烽火。

在我国的《志愿军战史》中这样写着:1951年4月至该年11月,蒋诚同志所属的十二军参与金城防御作战等战斗共四百多次,期间重创土耳其旅。

“援朝那时候,我们不停地打,从早打到晚,就是要消灭全部敌人!”

从蒋老依稀可辨的话声听得出,在他脑海里的朝鲜战场,“消灭全部敌人”就是最主要记忆。

1952年10月,也是抗美援朝整整两年后,蒋诚迎来了他此生最艰难的一场战斗——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中外的持久大战中,他荣获了我国一等功的军人荣誉。

“我们小时候经常爱问爸爸打仗的事,他每次都是唉声叹气,敷衍我们几句就低头不说话了。”

在蒋诚的三儿子蒋明辉的回忆中,父亲从不主动跟他们说起那场战争,直到近几年他有些神智不清的时候,才能从父亲含糊的话里听到“打敌人”、“打敌机”等等只言片语。

虽然没有亲眼看过,但从老人慈祥的笑颜里,还是能体会他歼敌成功时的喜悦。

1952年11月,在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两周内的血战中折损了近六千人,蒋诚所在的12军就是在紧要关头冲上火线,开始投入上甘岭战役。

当年抗美援朝的战史清楚记载,1952年11月8日这天,蒋诚所在的92团抵达上甘岭,上级立即下达反击命令,当时等待他们的除了3天的作战准备时间,就是那之后的沙场血战。

上甘岭袭来敌军的枪林弹雨,537.7高地已陷入釜底游鱼的处境当中,一连经过四个昼夜的不懈鏖战后,部队仅剩二十余人退守七号坑道。

并且接下来的11天更是断水断粮,军用物资匮乏,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蒋诚所在的92团,就奉命于此危难之间,毅然站上了朝鲜战场中最硝烟弥漫的火线。

也就是在这场关乎整个朝鲜战局走向的激烈战斗中,蒋诚不惧敌火,以手持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居功至伟。

“一架敌机飞来轰炸我们,我不得怕它,朝它一头一尾使劲开火就是了……”

白发苍颜的蒋诚本已经口齿不清,但说到击落那架敌机时的场面,他却表达得格外清楚。

根据他的回忆,那时候突然遭遇敌机袭击轰炸,作为机枪手,蒋诚在战友们都在急忙寻找障碍物藏匿的时候,却独自扛着机枪,跳入了一处深坑。

“我那会站在沟底,把机枪架在上头,就鼓劲朝它打,不停地开枪再开枪。”老人颤抖的双手不停比划,那一刻他的双眸不再浑浊,涌动着光芒。

而更为震撼人心的,则是他立功受奖的内容:1952年11月,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作战,该同志发挥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不惧艰难险阻,誓死坚守537.7高地,带在严密敌炮的封锁下,击毁敌机一架。

此外,这份立功受奖的说明里,还记录着一项惊世骇俗的辉煌战绩:蒋诚同志以重机枪击毁敌重机1挺,歼敌400余名,有效压制了敌方火力点,封堵了敌军抵进道路……

纵使遥隔近七十年,从这份堪称奇迹的字里行间里,仍能感受到弥漫在那场战役的灼热气息。

“虽然他是我亲哥,但我真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这样厉害的表现,如果没有亲眼看到那些档案还有记录,我确实不敢相信。”时年80岁的蒋启鹏瞅着旧档案,一时间也百感交集。

而在与敌机对峙的那一刻,蒋诚表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勇,却也逃不过累累重伤。

“他早先说,肚子都被人家打穿了,他自己把肠子揉进去,还要继续打!”

时隔多年,当蒋诚的老伴陈明秀回忆起丈夫的话语时,脸色仍会忍不住地颤抖。

在蒋诚右腹下,有一道长约6厘米的伤疤,那伤口愈合之后仍然深凹,让人触目惊心。

他的亲人都很难想象,蒋诚在腹部遭受如此重创的险境下,心底究竟怀揣着多少悍勇和坚毅,才能那般奋不顾身、裹伤再战。

此役结束后,蒋诚被国家授予一等功,如是嘉奖:蒋诚同志在战场上身负重伤,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歼敌,仍未下火线,配合步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贡献卓越。

而如今的蒋诚,即使忘却了很多往事,却在垂首摸到自己右腹下的伤疤时,仍会憨实说着:“我打倒的敌人还要多些,更多些……”

1953年12月,蒋诚再升一级,被提拔为营里的机枪连班长,以彰功勋。

朝鲜战事结束后,在朝鲜战场上征战已久的蒋诚也随部回国,离开了朝鲜境地。

从后来的浙江省《江山市志》记载中发现,蒋诚所在的31师,回国后正驻当地。那时各部队全都紧缺营房,同年5月,华东军区便命令大家迅速着手兴建各自的营房。

正在这场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蒋诚再立新功。

他负责铺夯石的工作,起初没有熟练掌握时,一天甚至完不成5平方米的任务。

后来在不辞辛苦地摸索下,他的工作量激增到每日12平方米,这是两倍于常人的作业,但他保质超量的完成,并且任劳任怨地坚持了下来。

是年年末,蒋诚因营建贡献突出,再获三等功,可以说年轻时的蒋诚是一个表现力非比寻常的人物,有着大好前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