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中的“五蕴盛苦”能否用通俗的一句话解释一下?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人生八苦中的“五蕴盛苦”能否用通俗的一句话解释一下

具体是“八苦”还是“七苦”还有个争议的,结集佛经认为,“五取蕴苦”不和“七苦”并列,而是总括“七苦”。

《杂阿含344经》记载:“云何苦如实知?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因苦,是名为苦。如是苦如实知”;《杂阿含490经》记载:“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五受因苦,是名为苦。”;《中阿含29经》记载:“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因苦,是谓知苦如真。”;《中阿含31经》记载:“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中部9经》记载:“学友们,什么是苦?什么是苦集?什么是苦灭?什么是导向苦灭道迹?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绝望是苦、与不爱的结合是苦、与所爱的别离是苦,总括之:五取蕴是苦,学友们,这被称为苦。”;《中部141经》记载:“学友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也是苦,死也是苦,愁、悲、苦、忧、绝望也是苦,所求不得是苦,总括之,五取蕴是苦。”;《增一阿含24品1经》记载:“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以无数方便广演其义,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增一阿含24品5经》记载:“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当知,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彼云何名为苦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律藏》记载:“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取蕴苦。是名为苦。”

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所讲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是指有质碍的物质。受是领纳的意思。想是指想法,念头是第六意识分别。行是行为造作,指第七意识的执着。识是指意识,是指第八意识,又叫阿赖耶识(八个识它统统具足)。蕴字有遮盖,障碍,积聚义的意思。

五蕴是缘生法,是没有体性的,也就是说它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所以说五蕴当体即空。也就是说不能被这五蕴境给转了,不可执着,执着五蕴,我们的真心自性就会被遮盖,不得显现我们的真如本性。色受想行识积聚成我们的色身变成尘劳烦恼,会障碍我们的真如本性。

观是透视的意思。照指无作的——能力。观要通过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空观就是观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当体即空。假观是不坏假名。(虽知是空,但不坏假名)。中观是指空假圆融。通过这样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着空不着有,就会发现妄心是随处发生,随处寂灭的。没有真实体性,当体即空。这样常常观照自己内心,才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利益自己,才能得自在。

法华经中的“五蕴皆空”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具体指哪五蕴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

五蕴也作五阴。阴有遮蔽障碍的意思。五蕴中色蕴(色法)和受、想、行、识四蕴(心心数法,即心法+心所有法)概况了一切物质现象范畴和精神现象范畴。五蕴皆空是说五蕴的真实体性并不存在,如梦如幻。但众生因无明故,无法透过蕴集虚妄的性质照见本质,同时五蕴又进一步加剧无明,产生种种颠倒非理作意,虚妄加剧虚妄,在万法唯心的强大作用下,造就了生死轮回中的你和我。是不是说的很玄幻。

五蕴皆空 是一个结论,要得出这个结论,就要深入了解和体悟 般若中观。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