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对唐的影响是什么?九世纪唐朝“牛李党争”,分别指的是谁影响多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牛李党争对唐的影响是什么

牛李党争使原本衰弱腐朽的唐朝走向灭亡。

牛李党争(808年-846年),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官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官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宣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付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媚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唐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钱徽绚私舞弊,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镇、李绅,他们表示段文昌所揭发的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皆因此被贬官。于是,李宗闵认为李德裕存心排挤他,便对李德裕非常不满。之后,李宗闵、牛僧擂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儒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从此之后,两派“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九世纪唐朝“牛李党争”,分别指的是谁影响多久

一、“牛李党争”的根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夏天,朝廷举行“贤良方正”制举考试,华州参军李宗闵、伊阙县尉牛僧孺等一批低级官吏入京赴试。这些年轻士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策试中放言抨击时弊,指陈朝政缺失,主考官杨于陵和韦贯之非常欣赏,于是把李宗闵和牛僧孺列为甲等。宪宗皇帝看过试卷后,也颇为嘉许。

然而,尽管他们的大胆言论获得了天子和主考官的赞赏,可是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在李吉甫看来,这些人抨击朝政就等于是在抨击他这个当朝宰辅,而天子和主考官对他们的录用和赏识也无异于是在打脸自己。李吉甫愤然而起,去找宪宗告状。

当然,他不会明说这些考生得罪了他,而是声称本次策试的复试主考官之一、翰林学士王涯是某位考生的亲舅舅,可王涯不但不避嫌,还录取了他的外甥,这足以说明本次科考有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的嫌疑!

宪宗皇帝虽然多少能猜出几分李吉甫的真实用心,可他刚登基不久,事事需要倚重当朝宰辅,当然不可能为此跟宰相闹僵。无奈之下,宪宗只好把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王涯等人全部贬谪。而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不仅名落孙山,而且从此被划如了朝廷的黑名单。

到了穆宗即位后的长庆元年(821年),李宗闵好不容易入朝当了中书舍人,可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却不忘旧怨,处心积虑地对穆宗施加影响,再度把李宗闵贬出朝廷,外放为剑州刺史。

李宗闵从此对李氏父子恨之入骨。他发誓只要有一天东山再起,必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

几年后,形势果然发生了巨大转变:李德裕遭宰相李逢吉排挤,被贬为浙西观察使,而时任御史中丞的牛僧孺又因官声清廉被擢为宰相。李宗闵随之时来运转,于穆宗末年回朝复任中书舍人。此后敬宗即位,李宗闵又升任吏部侍郎。

到了文宗即位后的太和三年(829年)八月,由于文宗急欲起用年富力强的宰相,四朝元老裴度便向文宗推荐了李德裕。文宗随即征召李德裕入朝担任兵部侍郎,准备择日拜相。

眼看老对手大有入相之势,李宗闵顿感不妙,马上展开活动,暗中贿赂当权宦官,不断对文宗施加压力,终于赶在对手之前当上了宰相,随后便将刚刚回朝的李德裕外放为义成节度使。次年正月,李宗闵又举荐数年前因不满敬宗昏庸而主动去职的牛僧孺回朝复相。

就这样,当年被李氏父子极力打压的李、牛二人终于翻身,成了满朝文武马首是瞻的宰辅重臣。大权在握之后,李宗闵和牛僧孺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联手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把一大批被视为“李党”(李德裕之党)的朝臣纷纷贬出朝廷,与此同时,另一批朝臣纷纷投奔到这个强势崛起的阵营中,史称“牛党”(牛僧孺、李宗闽之党)。

一场轰轰烈烈的“牛李党争”就此拉开序幕。继而变成一场持续四十多年的政治灾难!

李党领袖李德裕被贬出朝廷后,先是出任义成节度使,旋即又调任西川。西川是大唐帝国防御吐蕃和南诏的军事重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个位子上,最容易判断一个官员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李德裕正是在这个西川节度使的任上充分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他修建了一座“筹边楼”,作为整顿边防的军事指挥中心,并命人详细画出了一张南至南诏、西至吐蕃的西川战区地图。此后,李德裕每天都召见那些长期戍边、熟悉边防的老兵,向他们详细询问山川形势、城镇位置以及每条道路的远近宽狭等交通情形。不出一个月,李德裕已经对整个西川的战略形势了如指掌。

与此同时,李德裕还积极整修边塞、储存粮食、训练士卒、调整军队部署,使整个西川战区的边防形势焕然一新。

所有这一切,都被远在朝廷的牛党看在眼里。原以为把李德裕排挤出长安就意味着终结了他的政治前途,没想到他在广阔天地里反而大有作为,这实在是出乎牛党的预料。牛僧孺和李宗闵冷冷注视着西川,一直想找一个机会挫挫李德裕的风头和锐气。

二、再度交锋

太和五年九月,机会终于出现了。这一年,吐蕃的维州(今四川理县)副使悉怛谋率部向李德裕投降。李德裕认为这是削弱吐蕃的良机,立刻飞书朝廷,奏称:“臣准备派遣军队直捣吐蕃腹地,一洗我大唐长久以来所蒙受的耻辱!”奏疏交到尚书省,文宗召集百官商议。多数朝臣一致认为应该批准李德裕的作战计划。

关键时刻,牛僧孺发言了。他说:“吐蕃的土地,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并不能削弱他们的势力。况且近来我大唐与吐蕃两国修好,相约撤除边防警戒。如果他们以我国失信为由出兵,用不了三天,前锋骑兵就会直抵咸阳桥。到那个时候,西南数千里外就算得到一百个维州,又有什么意义?无端抛弃诚信,对国家只有害处,没有裨益!”

文宗皇帝听得频频点头,觉得皇皇大唐实在不应该见小利而忘大义,遂下令李德裕逮捕悉怛谋及其部众,把人和城池全部归还吐蕃。交接的当天,吐蕃人就在边境线上把悉怛谋等人全部砍杀了。

在悉怛谋事件过去一年多之后,由于原西川监军宦官王践言回朝就任枢密使,文宗皇帝才听到了来自牛党之外的有关这个事件的不同声音。王践言不止一次对天子说:“当初把悉怛谋逮捕送还吐蕃,让吐蕃方面称心快意,彻底杜绝了日后吐蕃人归降大唐的机会和可能性,实在是个下下之策。”

文宗直到此刻才意识到,牛僧孺当时那个冠冕堂皇的建议背后,事实上是党派斗争和个人恩怨的动机在作祟。与此同时,李党成员也纷纷反击,称牛僧孺此举纯粹是公报私仇,目的是妨碍李德裕为国立功。

从此文宗开始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极度不安,预感到自己不可能再久居相位了。数日后,文宗在延英殿上召集宰相廷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诸贤卿又是否着意于此呢?”

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宰相们的一种勉励和期许,还不如说是一种暗含责备的诘问,尤其在牛僧孺听来就更是如此,他感到这很可能是天子在暗示他,目的是希望他引咎辞职。随后的日子里,牛僧孺主动上表请辞,文宗当即批准,把他外放为淮南节度使。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了。短短几天后,李德裕入朝就任兵部尚书。数年前失之交臂的宰相之位,终于再度向他招手了。

同盟者黯然离去,老对手卷土重来,这不禁让李宗闵感到忧心忡忡。他知道李德裕随时可能入相,于是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

太和七年二月,李德裕正式入相。文宗在接见他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谈起了令人头疼的党争问题。李德裕毫不讳言地说:“当今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