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和例
发布时间: 2023-07-06

资料一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六、记叙文体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文章样式。其特点: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七、记叙文体的一般结构模式

文章大都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记叙文同样如此。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开端。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的某种行为、情感和事态的发生。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在原基础上的发展、变化、推进。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的自然收尾,或内容本身给人的启迪。

资料二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 、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一一牢笼。"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前后形成对比,既点了题又设置了悬念,促人赏读。此外,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一一永远的绿卡》一文开头写道:"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远方送来一片火红的枫叶,引起无限的牵挂;如冬天里飘飞的雪花,为麦田覆盖上一层层厚棉被。"开头运用比喻加排比,状写诚信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诚信的渴望。又如:一位学生在写一篇《网》的文章时,就是这样写的:"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网。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网在生活的海洋中为你网来各种珍奇,有的网为你编织温馨的天空,有的却一点点剥夺着你的青春,金钱,自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写出了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洁而又传神。

二 、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所谓兴浪,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关于收获,许多人都会想到累累的硕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物质享受;但很少人会想到另一种收获。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长驻在你心里,成为你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那,就是精神上的收获。"作者抓住"收获"中的对立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突出了精神上的收获,使文章有了"曲线美"。

三 、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如某个电视台就有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个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姓丁的人,杀牛的技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下也有这么一些杀牛的他们精通一种了不起的技术,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如上文的"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就很能引发人的好奇心。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 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早晨,薄薄的阳光星星点点地栖息在树梢上,残余的暮色撒到了地平线的尽头。鸟儿唧唧喳喳地出来觅食了,像在说,趁着天气好,早点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吧。"这样的描写衬托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为下文作了很好的张目。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的心里缓缓辗过。"文章开头用了四个偏正式的短语,形式工整,用词雅致,描写人物性状的修饰语,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特征,为下文昭君明智的心灵选择作了渲染和烘托,使开头的描写和文中的事件有着很好的映衬。又如1997年的全国大作文,有人在题为《白云,水滴》的文章中写道:"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白云里是一颗颗的小水滴,是谁让白云高高飘起?是那些小水滴,你挽着我,我挽着你,共同营造那一份自由和飘逸。"文章以比喻开篇,拟人相衬,设问提起,语段极富诗意,为下文比喻我们的社会是一片白云,每个成员是白云中的一个分子张本,启示我们应该共同营造美好的环境。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风波,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的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临去的秋波",如果写得好。常回给人无尽的回味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