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oshu(“说服”是读“shuo fu”还是读“shui fu”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说服”是读“shuo fu”还是读“shui fu”

以前一直是shui服的,后来改了的!所以我一直不喜欢语文就是在这里,随便改,阅读理解也是,作者说了都不算!哪来的正确答案,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说客”的“说”shuì读音是否应该统一改成“说话”的shuo

哈哈?,题主你“out”了。

请参看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225页,“说服”“说客”的“说”,现在都读“shuō”而不读“shuì”了。

可以证明的是,前几天央视新闻,讲到美国的“合法腐败”,说现在的美国院外“说客公司”已有两千多家,而最初持有“说客证”的只有一百多人。播音员念的是“shuō客” 而非“shuì客”。

这种改变,叫约定俗成的“以俗定音”。

如此的改变还很多。

比如,“铁骑”的“骑”,现在不读“jì”而读“qí”了;“呆板”的“呆”,不读“aí”而读“dāi”了;“确凿”的“凿”,不读“zuò”而读“záo”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不读“xiá”而读“xié”了,等等,总之不少。

这些变化,均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查到。

题目所问就是这样。

多说几句。

或许有人说,有必要做这种统一汉字读音的事情吗?

还真有。

《孟子.滕文公下》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这是说,孟子那个时候,有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话。于是问题就来了,是让齐国人教他说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

这是因为有“方言”语音的差别。

魏征奉敕撰《九成宫醴泉铭》,他称颂唐太宗“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贄重译来朝”。

魏丞相说,青丘以东、丹儌以南的部族首领都带着珍贵礼物,辗转翻译来归顺唐皇。“重译”,要翻译“好几道”才行。

中国自古“广土巨族”,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交流交往手段。

所以,三代君王都认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治理天下的必然要求。就是说,这不是秦始皇的发明,更不是他的专利。

秦汉,实行真正大一统后,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深感这个问题重要。于是才有了《尔雅》,有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杨雄的《方言》等重磅典籍。

现在,走在民族复兴大道上的中国,更有此必要。

这几句,也说完了。

关于“说”字古时读“shuì”,不妨再多说几句。

《说文》曰:“说,释也。从言,兑声。”

又曰:“兑,说也。”

许慎的意思,第一,“说”是形声字;第二,“说”的本义是“释”。

还以那句老话,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不过他“做足了功课”,确实很了不起。

甲骨文中有“说”字,就是写为“兑”。“言字旁”,是在篆体阶段才被加上的。

(甲骨文“兑”字)

“兑”,在甲骨文中,被用于人名,这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还作为“阅兵”之“阅”使用,如卜辞“邺三.三七.五”。又作为“锐利”之“锐”使用,如卜辞“后下九.一二”。

“阅”,即为“陈列”“展示”;“锐”,亦为“深入”“解析”。

大约,这就是许慎把“说”,皆为“释”的原因。《说文解字》之“说”,不是一般的“言讲”,而是与“解”对读,均为“析释”“解释”之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及含义,也必然丰富和细化。

由此决定,人们记录语言的文字之自省和读音,亦必然孳乳、分化和增繁。

(小篆“兑”字)

“兑”字即如此。

一条路径,“兑”,读“shuì”,孳乳出了“说”字,为“解释”“解说”之义;再进一步演化出“告诉”“劝说”之义;又表示“学说”“论说”。

在这条路径上,还孳乳出了“税”字,是从“兑”之“互易”“兑换”演化而来。

另一条路径,“兑”,读“yuè”,孳乳出了“悦”字。古无“悦”字,这是说先秦没这个字,人们用“兑”和“说”表示“喜悦”之义。《论语》“不亦悦乎”,实为“不亦说乎”。

段玉裁说,“喜悦”这个含义,也就是心怀“开释”。

当然,这条路径里,还有“阅”字,最初就是“展示”,后来引申为“浏览”“阅看”。

还有一条路径,“兑”,读“duó”,也是“交换”或“给以”之义,后来孳乳出了“脱”字,读“tuō”,“脱离”、“分开”。

再有一条路径,“兑”,读“ruì”,孳乳出了“锐”字,由原来的“深入”“解析”引申为“锋利”“尖锐”。

(小篆“说”字)

“说”字,最早读“shuì”,毫无疑义。后来表示“悦”之含义,于是也读“yuè” 。因为其不可能摆脱“兑”的痕迹,亦读为“ruì”和“tuō”,既为“说”义,又假借为“脱”。

“说”,读“shuō”,是魏晋以后的事情,这大概与各位名家的注释导致读音转化有关。

如《释名》曰:“说,述也。序述之也。”

“说”,从“shuì”到“shuō”的转变,及至宋代才基本完成。

《集韵》《韵会》《正韵》,注为“失爇(ruò)切”或“输爇切”,并注“音近刷”,还在模棱两可之间。

而在北宋《广韵》里,还注为“舒芮切”,读为“shuì”。

还要说的是,古人讲“谁谁说什么”,只用“曰”和“云”。真用“某某说”,也是相当相当晚,在唐宋之后的事情了。这又大约与话本和说书人的出现有关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