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并州游侠”究竟是什么角色
发布时间: 2023-07-11

龙绕旌杆兽满旗,翻营乍似雪中移。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

这是唐朝诗人戎昱的《出军》诗,他现存的诗篇中,大多以写边塞戎马为主,意境上悲气纵横。但他作为荆州人,属于当时南方地带,诗中提到“并州游侠儿”是军中主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并州游侠儿”?

侠,融合了奉天行道、善德仁勇、守德仗义、礼智忠信等多重要素。侠这一符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多以剑术研究、训练交流为主,是一种人格的修炼,如榆次的盖聂;直到与政治相结合,成为一种非常手段,侠才可以说真正入世,再如易水的荆轲。

《韩非子》一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至少说明入世后的侠结合了自身的修炼,成为独立于世的存在,不受社会规章法典约束,令统治者颇为头疼。到了汉魏,侠的形象得到升华,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侠定义说,侠就是那些说出话则必然行动,行动就必然会有结果,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会做到,为了实现诺言绝不看重自己的躯体,慷慨赴士之厄困,千里之外都在传诵这样的义的人。司马迁为游侠列传,可见游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展开全文

荀悦在所著《汉纪》卷里提到,游侠的本质在于,一有坚强的毅力,二有高尚的精神。任事持之以恒,许下的诺言和所说的话一定要实现,面对困难绝不退却,维护正义、拯救苍生为己任,这些都做到了就是真正的游侠,做不到的就是盗贼。而一旦归为盗贼,即时人所言“轻侠”,轻,只为一己之私,对于社会、他人没有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

“并州游侠儿”并不是传统上单纯的游侠,他们在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保家卫国的仁人志士,而他们作为军中主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早在汉末诸侯纷争时期,“并州游侠儿”因其战斗力之强就被各方诸侯觊觎、拉拢、利用。吕布曾手握“并州劲兵”获取了相当的政治资本,甚至成为制衡时局的关键人物。

隋朝末年,李渊手握“并州游侠儿”组成的劲旅,起兵晋阳横扫天下,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唐帝国。就算在“安史之乱”时,在格局混乱、人心动荡之中,唐王朝依然坚定不移的整建制使用“并州游侠儿”,正是因为他们重义守诺、轻视死亡、忠心不二、值得信赖。戎昱长期生活在南方,都能看到唐朝军队中的“并州游侠儿”,可见其在全唐境内影响力之广。

为什么山西会源源不断出现如此之多的“游侠儿”呢?

中国北方的历史自始至终是一部战争史。政权割裂时期,这里成为各个朝廷利益冲突、彼此吞并的战场。而政权一统时,这里又成为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针锋相对的焦点所在。并州是匈奴、鲜卑、西羌、突厥等南下抢掠要冲,战事频繁,百姓一时的生活生命自由都要靠鲜血换来,因此山西百姓多善悍斗,包括妇人都学会了策马挥刀。

在北方多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下,山西在受中原文化熏染的同时,同时也接受了草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的陶冶。在长期与游牧民族斗争中,山西人吸取了很多教训,学习了游牧民族在战争里行动迅捷、战争空间阔大、战场变换灵活等先进经验,练就了足以匹敌来犯者的一身好本领。

从曹植的《白马篇》不难发现,并州游侠儿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极高的马术,能够饰以高贵金属制作的马具的马匹绝非一般,并州游侠儿骑着它可以肆意驰骋,在西北大地联翩往来。其次是高明的箭技,左右开弓,箭箭正中靶心。接着又表现出异常迅捷的反应力,扬起手来可以擒住飞跃的猿猴,俯下身子可以拍响奔跑的马蹄。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冷静,他们的大将风度,当敌人的箭从远处射过来时,他们毫不惊慌,催动马匹登上高堤观察情势。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些游侠儿,可堪托死生。

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举手问葛彊何如并州儿?……疆是其爱将,并州人也。

南朝宋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这样的记载完全将游侠儿的风采概括了出来。

太原似乎就是为强敌所生。作为华夏农耕文化圈北缘,扼守着通往中原的要冲,时时受到游牧文明的侵略,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锋,使得并州游侠儿更为自信自由,将侠义奉为人生至高。这样的精神令宏大战争中的每一个投入者都显得独特、重要,以至于到了隋唐一统天下后时局稳定的日子里,侠依然成为世人的崇尚。大,大到可以立命兴邦;小,小到可以立言成事从战争中脱胎而出的游侠个人魅力,影响到几乎每个人的生活。

从诗词到传奇,唐人对游侠的抒情从未停歇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自由,加上边境不断爆发的冲突,唐人的世界给予侠文化一个极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大唐四大都城之北都的并州,既是军事重镇,又是政治核心,任侠的风尚从此地向中原广泛传播,然后与每个人的内心理想结合,塑造出一批批具有不同人格魅力的勇士。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西广泛的资源,对于冶金来说这是先天优势。从春秋战国起,晋阳就是晋国冶金中心,汉代时并州作为全国军马刀具基地,供给着汉军一次次对匈奴的征伐。唐宋之时,山西冶金业发达,有着“并刀如水”之美称,所制军刀名气极大。这也成为“并州游侠儿”源源不断产生的重要条件。

“并州游侠儿”的没落

唐代以后,游侠儿群体与儒家思想主流形成的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开始为文人所不屑,其“以武犯禁”的方式也与国家体制冲突,为历任帝王所严禁。“并州游侠儿”像汉末乱世的“并州劲兵”一样,慢慢地销声匿迹了。

随着政权稳定,百姓生活安宁,山西尤其是晋阳经济日益发达,游侠存在的必然性也丧失了社会基础,侠的内核向其他方面转化,城市文明走上儒学道路。昔日拿出来把示路人的锋快并刀不再有,所见到的记载全部变成生活中的女红用品。宋人细腻地描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事实上,早在盛唐时,历经边塞烽火的诗人就看到了世人虚夸的一面。

王昌龄的《塞上曲》有这样的句子:“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从这首诗中已经看到了“并州游侠儿”的暮气沉沉。慢慢的,随着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并州游侠儿”最终成为传奇。

结语

后人在追溯历史时,总会找到那令人神往、令人心驰的那个年代,一批批热血澎湃的“并州游侠儿”意气风发,为守卫人格尊严、为守卫国家安全,“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跃马扬鞭,腰系并刀,杀敌报国,不亦快哉!然英雄易老,美人成灰,侠义精神永不磨灭。在今天太原践行的“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城市核心价值观中,依旧有着流传千年的侠义影子,“并州游侠儿”今尤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