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的“河东”“河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我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世事盛衰无常的意思。那么,这个河东和河西究竟指的是哪里呢?

河东和河西,关键在“河”,这条河就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因为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所以,去年还是河西的一个村子在今年就变成河东的了。

像司马迁,他的原籍是夏阳,即今天的龙门县。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在这里大家不要把这个龙门视为是洛阳的龙门,而应该是山西或者陕西的龙门。所以,历史上司马迁就出现了两个籍贯,一个是陕西的韩城,另一个是山西的河津,究其原因,还是黄河惹的祸。

这个事情其实挺乱的,典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在司马迁时期黄河发过几次大水,龙门又发生过几次变迁,所以就姑且存疑吧。

图片来自网络

河东之地在哪里?

历史上河东的范围也是因朝代而定的,在秦汉时期指的是河东郡。

秦朝最初设立河东郡的时候,首府在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在晋朝的时候移治蒲坂。到了隋朝的时候,河东郡的首府再次搬迁到了今永济县。唐朝的时候,改河东郡为改蒲州,又升格为河中府。总而言之,河东郡不管如何变迁,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运城和临汾一带。

后世认为河东就是山西的代名词,其实是出现在唐朝。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了清朝,如清朝大儒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中提到:

“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

其实这仅是个泛指,河东并不包括山西全部,仅是西南部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河西之地在哪里?

相对于河东仅有山西西南部这块狭小的地域,河西所包括的地方就太大了。

在先秦时期,河西之地指黄河以西,洛水(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

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北洛水在很多资料中被称为洛水,这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因为洛水有两条,一条是北洛水,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北部的白于山;另一支是南洛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的蓝田和渭南,又被称为伊洛河,它和北洛水是两条不同的河流。

在历史上,南洛水(伊洛河)的名气远超北洛水,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大家很可能会对古籍中的河西之地在“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记载搞懵圈了。

在历史上,我国的河西之地有两处,一是在先秦与秦朝时期的河西,另一处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河西走廊。

先秦及秦朝的河西

这个时期的河西之地指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黄河以西、洛水以东”。具体位置是陕西北部、宁夏一带。

这个地区本属于“白狄”,可在秦国和晋国的不断压迫及拉拢下,白狄逐渐南迁,来到了今河东一带。空下的土地被秦国和晋国瓜分。

为了争夺河西之地的控制权,秦国和晋国及三家分晋后魏国在河西之地进行了多次大战,最有名的是秦国和魏国之间进行的五次河西大战。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次河西之战秦国均告失败,第三次河西之战秦国利用魏国和韩国、赵国之间的“浍之战”无暇外顾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获得了局部的胜利,但从整体上,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国把控。

第三次河西之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国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终于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击败了魏国,得到了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的丢失,减轻了秦国东出的难度,从此之后,关东六国暴露在了秦国的铁蹄之下。

河西走廊

我国另外一个河西之地是位于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地区,长约1000公里。因其在黄河之西,又是一块长条形的堆积平原,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

在先秦时期,此地由西戎占据,属于古九州的雍凉之地。该地最著名的民族是大月氏,后被冒顿单于击败,成为了匈奴的属地,归匈奴右贤王管辖。匈奴的休屠王和白羊王的领地就在此处。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自陇右出兵攻击匈奴,占据了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使整个河西走廊首次纳入华夏版图。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

大家都知道,佛教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

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

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

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

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

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

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

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

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

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

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

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请问那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

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恐怕很多人都很熟悉,这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尤其年轻人被逼婚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或者用这句话。

你年纪这么大了,还不想着娶妻生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呀。

也就是说,不管,你平时是多么的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只要没有结婚,为家族添个男丁,那就是相当的不孝。

也正是如此,如果即使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