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VC群嘲,如今门槛被踏破,40亿估值的Webflow做对了什么?| 全球独角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 |刘雨洁、王与桐

编辑 |石亚琼

封面来源|IC photo

眼下,Webflow已经成为全球无代码搭建平台心中的“耶路撒冷”。

Webflow是一家专注于为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提供无代码建站和设计工具的美国软件公司。自成立以来,Webflow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通过可视化界面快速创建专业网站,同时提供一系列强大的设计功能,如自定义布局、动画效果、图像处理等。

尽管成立于2012年,到今年也是“十年老店”了,但Webflow真正被大家认可价值,时间却并不长。此前,Webflow一直以“筚路蓝缕”的状态创业,创始人Vlad Magdalin曾公开表示“我承担的最大风险是负债累累”;甚至在2014~2016年移动互联网繁荣期,还要不断接受着来自资方的嘲讽。

这样不被认可的状态持续很久。直到去年,Webflow拿到了1.4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了21亿美元,终于跻身独角兽阵营。在今年,Webflow的价值进一步受到资本市场认可,3月,Webflow完成1.2亿美元的C轮融资;11月,Webflow Conference大会举办,并上线更多功能,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在下一轮融资时,Webflow将跻身百亿美金估值阵营。

近3年,Webflow的ARR增长十倍以上,同时拥有了来自190+国家数百万的用户和超过20万的付费客户,业内对Webflow的共同认知是,2022年,ARR将达到2亿美金。

估值和ARR只能代表一部分商业价值,而Webflow早已在用户价值层面得到了更多证明——在美国,会Webflow已经像会C++、Java一样,值得被写进简历里;早前已经出现了Webflow的Chrome插件……

总之,Webflow代表着是新一代的无代码应用——如果说Airtable这类无代码产品,更多是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那么Webflow想要实现的,就是切实改变生产方式。

01 由设计师取代前端工程师

在我们分析Webflow是如何找对路径成长成明星公司之前,先要回答,Webflow到底是做什么的?

简单来说,就是想要搭建网站的人,通过Webflow,能够在不编写一行代码的前提下,实现最接近“用代码写出来的”网站设计效果:本质是只需要拖拉拽就可以搭建出一个可交互的网站,而Webflow更大的优势在于支持一键导出代码。也就是说,不但是没有编程能力的人可以把做网站变得像做PPT一样简单,有前端开发能力的人也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平台来使用,从而减少复杂的代码工作。

没有编程能力就能搭建网页,听起来就像不用走路就能移动一样。

毕竟,在以往,一个网页的诞生,要经过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两个角色的共同打磨。就像一台手术一样,医生和护士的配合不可或缺。但在上一代网页开发主流环境中,开发的角色更像是医生,一个不懂前端开发的设计师设计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造出一个网站,但一个不懂设计的前端开发却拥有独立上线网站的能力,即使代价是:它可能会很丑。

展开全文

一切的话语权,来源于数字化的发生基于非可视化的编码过程。但无代码的出现,使得专业角色的价值流动,随着网页开发的真正需求发生改变。

设计师,通过无代码,也可以搭建出网页。这就涉及到Webflow的亮点之一——留给设计师的审美空间。

在对Webflow进行相关采访前,36氪预设了很多关于“Webflow究竟好在哪里”的回答,但最终在采访时,大家首先会提到的并非是实用性、成本效益或效率方面,而是“Webflow更接近真正的前端开发,定制化空间非常大”。

定制化之于设计师来说,就像耦合性之于开发人员一样,对“创造”这一维度的衡量尤为看重。就像我们在玩《我的世界》、《动森》等游戏时,最能延展乐趣和驱动我们长时间游玩的也是其家居建筑的高度可定制性。如果仅仅追逐效率和零门槛的“傻瓜式操作”,产品专业性上限就会变得很低,其“平民化”的代价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毫无疑问,Webflow在成立之初,相比同类可视化网页编辑器,也曾受到过“不够平民化”的质疑。由于学习门槛更高,也没有像竞品一样内置大量的模版和预置好的样式,Webflow从一开始就将用户画像缩小到了平面/UI设计师人群。而这一群体的工作,原本就不是在单一追求降本增效,而是创造审美价值,引领设计趋势。

但几年过后,Webflow的成功已经足以为我们证明,无论其他产品做得多么低门槛,甚至能让市场营销人员在3分钟内做出一个可以上线的页面,但在大多数工作和独立项目中,网页设计仍然是一项需要符合设计标准和趋势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组件和配色都对应着品牌标准和设计文档中的信息。因此,事实上,对于新一代无码化网页设计工具来说,也只有设计师群体的口碑传播,对于产品的价值增长,才能够是指数级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自上而下,从专业人群向大众过渡的PLG(产品为导向增长)领域,只有吸引了活跃的设计师,让他们自发地沉淀出自己的设计资产,并建立社群,才能够让更多人享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审美效果。

Webflow页面

Webflow的Made In Webflow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一键克隆其他设计师在Webflow上制作的网站或UI标准,并将其修改成自己的作品。

基于此,甚至对于很多初涉前端开发领域的UI/平面设计师来说,Webflow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启蒙老师。

02 可视化+无代码,Web开发的“版本答案”?

想要简化网页开发流程,让更多有idea而没有开发能力的人设计出网页,Webflow并不是第一个,甚至此前,已经有不少人努力过了。自从“企业官网”的必要性深入人心,国人对大量分散的建站服务早已不陌生,而在这一代集成了电商、CMS功能的建站服务中,除了比Webflow显露锋芒更早的Spacesquare、Wix等,阿里云等云厂商也有配套云主机出售的网站编辑器。

而在海外市场,截至目前为止,针对各类用户群体的无码化建站仍然是最热的创业赛道之一。一边是Canva等受众更广的创意效率厂商正在大力布局,另一边,国外最大的产品发现社区ProductHunt上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诞生一个新的建站产品。而即便如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建站仍然会选择传统的前端开发方式:交给内部开发人员或者服务商去编码。

企业的决策动线不难理解。首先,网站开发是一项结果导向性的业务,开发的过程究竟是可视化还是代码化,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太大区别。而且,企业管理者很少能全面了解网站开发的细节,如果设计师拍着胸脯表示“我们公司只需要购买一套建站服务,就可以节省掉前端人员的成本”,那也就意味着设计师自身在应对企业建站需求时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而在目前的建站环境下,除了原生的前端开发之外,目前的无码化工具,即使是最专业的Webflow,也很难做到完全解决某些“突如其来”的需求。

因此,相比产品发展到中后期才有可能实现爆发的企业服务,无码化网页设计工具前期所拓展的用户势必是大量的C端freelancer和设计师的独立项目(如个人官网、作品集等)。在这一方面,Webflow想得很清楚,如果从一开始就做成了企业服务风格的建站工具,Webflow也许会成为下一个以定制化服务为主的公司,像诸多建站服务商一样,围绕着如电商卖家等一类固定类型的企业客户,构建一体化平台。

那么我们的科技世界就会少了一个让无数设计师迸发出创造激情、专注于视觉本身的工具,又或者,最先跑通无码化PLG的全球独角兽就会花落别家。

从网站开发的进程来看,开发本身就一直在演进、发展,向着编写更少的代码进化,从最基本的纯手工html编写,到出现了React、VUE等灵活高效的JS框架,再到各个企业的设计团队纷纷做出了适配这两种主流框架的“开箱即用”的设计系统。如今,前端开发人员只需要输入两句命令行就能在本地生成一个简洁的Web App(即一个可以搭配域名部署的网站),甚至可以直接请教AI如何编写一些需求。

以流行的React设计框架Next.js为例,从上手到生成一个空白的Web App只需要一步。

就像是做饭不再需要从执行纸质菜谱开始,而是可以直接选购份量科学的调料包,放入料理机。更少的操作布局意味着更少的代码,即前端开发本身就已经符合“低代码”的趋势:最早机器语言01,到汇编,再从汇编再到C再到C+再到Java再到Python,越来越简单,代码越来越少。

在这一趋势下,近年来无代码/低代码开发的平台和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retool、universe等。

低代码/无代码产业图谱

而前端网页设计,涉及到上文提到的非常重要的定制化和审美因素,因此还有另一条平行演进的路线:可视化。

本地前端开发固然已经越来越便捷,也有大量的设计系统和实例可以直接使用,但可视化程度还是不够高,尤其是在Web开发两大痛点:模块嵌套、独立于html之外的CSS样式文件部署之下,由于缺乏实时的可视化反馈,开发人员经常会写着写着就陷入“我现在是在写什么”的状态,从而需要刷新一下本地域名来重新确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