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为什么被称为天地之中?天地是怎么生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咸阳为什么被称为天地之中

今天的所谓大地原点和地理中心只是个技术数据,就是一张纸上的一个坐标而已,原点人为设计在何处就在何处,而地理中心至今也没人说清到底在哪。这两个技术参数也都是一张纸而已。但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天地之中,却贵重神圣。天地之中,在何处,不是哪个人说在哪里就在哪里。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并且这种意义,被东方各国如韩国越南日本等普遍接受。中华民国建立后,日本一直不称呼此国号,因为深得中国文化之道的日本知道中华的神圣和美丽。一直到二战日本战败,才称呼中国为中华民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王者居中的思想。所以黄帝,色尚黄,五行为土,居中以统四方。怎么确立天地之中呢?华夏先祖是通过晷表日影来测定的。夏测地中在洛阳附近,于是在此建都。后来小邦周克大邑商后,因周认夏为同宗,就认为天地之中就在夏都附近,所以周公亲测日影,通过晷表夏至时分正午的影长为一尺五寸,来测得地中在嵩山。于是才卜洛相宅,在地中附近的洛阳建立新都,并迁九鼎会诸侯,标志着大周王天下的时代到来,并开辟了成康之治。这也是中国,中原,中土,中州,中华的来源。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皆认为地中在嵩山,故称为中岳。当然今天的很多人不知中华历史和文化者多矣,且往往为一己之私,非说天地之中在他们那里,甚至编造谎言,污蔑嵩山和洛阳,根本是在毁灭中华历史和文化之根,有识之士所共愤。不过天地之中世界遗产,不仅代表着历史的史实和国家的态度,以及世界的认知,更是在用古老和鲜活的实物告诉着中华儿女到底泱泱中华的中在何处!中华儿女一定要捍卫此历史之根,文化之根!

天地是怎么生成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描述的是天地自然的原始状态: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至于天地的起源,揣摩提问者的意思,并非是要现在科学意义上的解释,因为这个解释小学生都会,而是寻求神话传说。

古希腊的传说是,混沌之神——卡俄斯(它并未被拟人化,而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创造了五个子女(五大创世神),由他们开创了天地;另一种起源说来自《圣经》神在一连六天中,分别创造了光、天穹、海和陆地、日月众星、鱼和鸟、陆地生命,第七天休息。

在中国,是盘古开辟了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大约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以前,天地尚未形成,到处一片混沌,无边无际,不分上下左右,也不分东西南北,如同一个浑圆的鸡蛋,盘古在其中孕育而生。

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之后,盘古才有了生命。盘古有了知觉之后,睁眼发现周边混沌一片,便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化为神斧,用力劈砍,混沌破裂,沉浮成两部分:轻清的阳气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阴浊的物质不断下降,变成了地。盘古怕天与地再重合到一起,便头顶天、脚踏地挺立于天地之间。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生长一丈。如此又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相隔九万里,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如同柱子一般撑着天和地。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万八千年,使天地无法再回归初始的的混沌状态,最后终因精力耗尽而倒下。

盘古倒下后,他的气息化作了风云,声音化作了雷霆;他的双眼飞上天空,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毛发化为星辰。他的头,成为东岳泰山;双脚,成为西岳华山;肚腹,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成为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血液筋脉化为江河湖泊,肌肉化为土地,皮肤化为草木......

从此人世间便有了阳光雨露、风云雷电,有了山川大地、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哪位诗人所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日常农村静景。胡蝶即蝴蝶。蝴蝶双双在菜花田里飞来飞去;白昼慢慢显得长了,田户人家没有客人来临,村子里十分恬静。这是从正面描写日常农村景物,首句也说明是晚春,诗的后两句写茶商来到时的动景。茶商来是为了采购茶叶,但却连鸡犬都为之震动,这反衬出平时极少有外人到来,来了陌生人,大家都十分注意。这是动景,却是进一步说明农村的恬静。

这首诗写的是,去水边洗衣服,水面漫上了岸边的绿苹。三月三的天气春寒料峭,懒得出门。蛙声却从薄暮傍晚到拂晓,听这蛙声,想必今年也收成大好。秋,收成。一作“收”。温庭筠有词,肠断白苹洲。白苹洲,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

白苹为水中的一种浮草,夏秋开小白花,古时男女采苹花赠别,故,白苹洲代指分别之处。绿苹,或许是晚春时节还未开花的白苹。上巳,古时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汉代时定为节日。上巳之后就进入农忙。

蚤通“早”,阿魏其实是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戒毒的药物。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诸腐臭,故准之香。”其实这里有些地方存在矛盾,晚春时节百花飘尽不可能还是新绿,三月三不会有蛙声。因此不求甚解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