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唇亡齿寒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唇亡齿寒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原创)淡说唇亡话齿寒

唇亡齿寒,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词,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类似唇亡齿寒的事比比皆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我们人的特点说起。

我们中国人有个爱好,那就是看热闹,既然是看热闹,那么看热闹的就不怕事大,假如两个人打起来了,旁边的人可能希望打的越厉害越好,越血腥越好,似乎这比袖手旁观更进了一层,这种见死不救的习惯有人归结于社会的风气,可我觉得这也和人的特点有关系,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个人有纠纷不要紧,要小心旁观者,因为一旦这种纠纷升级,真正得到好处的旁观者,而对于矛盾的双方来说,都不是赢家。即使你的对手倒下去了,旁观者就会成为你新的对手,所以说,你与对手、旁观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三国一样,相互是牵制的,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是相互转化的。

一个人不怕有对手,因为你有了对手,其对手的对手就能够成为你暂时的朋友,尽管这样的朋友是临时的,但也是可以利用的,至于这个朋友能存在多久,就看你的对手什么时候倒下,此时你的对手就是你变相的保护伞,所以说,自己与朋友和对手之间就是一个唇齿之间的三角的关系。

作为领导,不要惧怕手下人有矛盾、不团结,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矛盾,他们才都想拉拢你去压制对方,如果你的手下完全团结,他们的对手就只能是你了,你应该利用手下的这些矛盾,让他们都为你所用,让他们的任何一方都成为你与另一方之间的唇,这时你的地位才是安全的。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因为很多事都是事在人为,所以说人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国家的人多,竞争也激烈,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容易产生,都说团结就是力量,一点也不假,但问题是团结起来确实很难,所以我们才提倡团结,如果团结和吃饭一样自觉,这个口号就没有必要说了。

我们常说和气生财,确实是这样,矛盾尽量不要扩大化,不要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否则自己无论能否战胜对手,都是输家。在我们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很多,我们面临的对手都可能是自己与另一个对手之间的唇,故而需三思而后行!

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际上的关系也是如此,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让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朋友,而二战结束,美苏就成为了敌人,这里的轴心国,无疑就扮演了唇的角色。战国时期,秦国就是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把六国当中扮演唇的国家先灭掉,此时六国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为时已晚,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唇亡齿寒,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相互牵制、相互依存,敌人和朋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周围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

你能说出唇亡齿寒的由来吗

唇亡齿寒成语则表示唇与齿的亲密关系,唇亡了,齿自然就感到寒冷了。

唇亡齿寒的出典:《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但凡关心历史或对汉语有研究之心的人都知道唇亡齿寒故事的出处?

既然被邀请了,不妨赘述一下。

大约在公元700年前,东周列国年代。晋国一直以来都想吞并虢国,可中间隔着一个虞国,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进言,只有借道虞国才能成事。可献公又担心虞国拒绝?荀息又献计:“虞国君贪财,主公可将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釆挖的宝玉进献给虞国公。”但晋献公又担心宝物给了,虞国公拒绝借道又怎么办?荀息又说:“作为国君,他不会这样处理咱提出的问题。只要虞国肯借路,这些宝物仍会回到你手中。这好比您的宝玉只是临时让虞国公保管,骏马也暂时给虞国放养。等到灭了虢国,归军时顺手将虞国灭了,宝物岂不又回到了您的手中?”

晋献公一听有道理,于是一切遁计行使,虢国很快给灭了,旬息凯旋时又顺手牵羊将虞国也灭了。而在之前,虞国大夫宫之奇也对虞国君说过“这是晋国的阴谋。“但,虞国君得到了光彩夺目的宝石和神形俱佳的骏马,甚在欢喜之中哪里还听得进宫之奇的衷言逆耳啊!

从此,虢国和虞国便从东周列国中消失。唇亡齿寒的成语因此也因这两国的失败而应运而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