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景山公园崇祯墓为何会一直保存下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崇祯皇帝自尽是殉国的义举,还是以死卸责

过刚则易折。

个人认为,崇祯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精神压力过大,自己呕心沥血也无法挽回国破结局而悲观绝望。

不可否认的是,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这说明他是一位相当有责任感和自律意识的皇帝。而这种责任感与自律意识,往往源自一个人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所以可以推测,崇祯作为一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皇帝,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艰难环境下,长期承受着比较大的精神压力,殚精竭虑、亲力亲为、为国操劳,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帝国灭亡的颓势,因此进入一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崇祯的这种结局,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比如,治国能力不足以担当如此大任,对己对人过于苛刻以致朝令夕改,识人用人水平欠佳以致良臣猛将难受重用,或许认为国家只是他一人的国家以致疑心病较重,等等。

当然作为后人,不应该对古人求全责备。崇祯在当时面临的困境下确实难有作为,挽大厦之将倾的担子,对他而言,或许是过于沉重了。

皇帝的位子确实不好坐,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地大物博人稠的国家,需要处理的政务太多,需要打交道的人也太多,能够维持住局面已经殊为不易。

而在当时,天灾人祸此起彼伏,内有贫富分化和官僚腐败,财政制度陈旧畸形,旱灾、蝗灾和瘟疫集中连片爆发,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外有满清强势崛起,指望崇祯一个人来面对和解决这些国家难题,确实勉为其难了。

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面临崩解,也就是可以预知的结局。

但是在崇祯看来,祖先父辈辛苦开创和维持的国家局面,最终毁在了自己手里,而他自己可以说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挽回,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乃至走上绝路,也是人之常情了吧!

而且中国明朝时很有骨气的,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所以崇祯应该也遗传了这种精神气质,就像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样。

崇祯错生在了一个特殊的位子上,也错生在了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里,这是他的悲剧之处,也是值得可怜的地方。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也是复杂的。后世对于古人,还是尽量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如果自己处在他的那个位置上,可能还没有他做得好。

景山公园崇祯墓为何会一直保存下来呢

景山公园内没有崇祯墓,崇祯在景山公园内殉国,但没有埋葬在殉国处。我来简单聊几句。

殉国始末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拂晓,北京城外烟焰障天,太监王相尧、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先后开宣武、正阳、朝阳诸门迎降,北京城全面陷落。

尚衣监太监何亲见长平公主昏倒未起,说:“贼已将入,恐公主遭其辱,至定府中避之!”遂背起公主而出。宫人魏氏大呼:“贼入大内,我辈必遭所污,有志者早为自计!”说毕,跳入御河。从死者两百余人。

当时,宫中太监皆已逃散,崇祯皇帝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知已无路可逃,遂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他在皇袍衣襟上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自缢而死。王承恩亦自缢其下。

殓葬

崇祯自缢的行动是秘密的,宫内外并不知道皇上的下落,直到二十二日才被发现。十九日的时候,民间甚至传闻皇帝已经“南幸”。二十、二十一日,魏藻德、陈演等1200名大小官员忙着投降李自成集团,也没工夫找皇帝。发现崇祯的尸体后,太监们奉命用门板抬下尸体,与周后的尸体一同放在东华门外茶巷的芦席棚内。不少昔日信誓旦旦要效忠的大臣,策马而过,对帝后的灵柩不屑一顾。

三月二十八日,大顺军将崇祯皇帝灵柩运到昌平。当地人开启田贵妃墓,将崇祯皇帝葬入。五月,清兵进入北京,以帝礼改葬,命其陵曰“思陵”。清朝还为王承恩建祠立碑以旌其忠,将其附葬思陵之侧。

石碑与歪脖树

景山公园内,崇祯殉国处有两块碑,其中一块镌刻着“明思宗殉国处”,是1930年故宫博物院请书法家沈尹默书写勒成,立于1931年;另一块是1944年傅增湘撰文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第一块在史无前例期间被砸断,拉到北京市少年宫(景山寿皇殿)做井盖,后来又重新立起;第二块在1955年根据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批示拆除,原处换为木质说明牌。史无前例期间,该碑被拦腰断为两截,改做公园内石桌。2003年7月被景山公园职工在公园内重新发现。2004年5月7日,即夏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复立于原处。

那棵歪脖子树,也不是原来的那棵,是后来找的替代品。原来的那棵在1966年左右枯死,1971年伐去,1980年栽了一棵小树,1996年在建国门附近找了一棵150年的歪脖树,移栽于原地。

大清灭亡时,为什么没人给大清殉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大清认为的根基,旗人早已高度汉化,其实就是汉人。

可以这么说,大清还没有灭亡,满族就已经不存在了。

要不然今天为什么少数满遗无论怎么折腾,也起不了大风浪呢。

而且这是大势所趋,未来满族还会越来越彻底汉化,最终民族彻底消失。

所以,满遗无论如何做都是徒劳的,至于你们要求满蒙独立,建立什么满洲国更是做梦了。

在清末时,旗人和汉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旗人普通人连满语都不会讲了。在康熙时期,还是有一部分人会将满语的。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虽然想尽方法鼓励旗人将满语,但这玩意不太能够用得上。

因为满语第一并不是完善的语言,相当垃圾,同汉语无法相比。很多汉语的意思,用满语是说不出来的;第二汉人人数太多。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大族群吞并同化小族群,因为汉人不说满语,而汉人有绝对多数,普通旗人想要正常生活,不会讲汉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入关之前,很多旗人讲汉语已经很溜了。

到了满清灭亡之前,会说满语的旗人已经凤毛麟角。

是溥仪回忆自己学习时已经是在退位之后了,虽然贪玩,但他对很多功课都比较感兴趣,唯独对满文提不起兴致。他有个满文老师叫做伊克坦,溥仪并不喜欢这个古板的老先生,以至于学习了多年之后,只会一个单词。那就是在满族大臣向他请安时,他会用满语说:伊立(平身)。

这段话是溥仪在晚年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所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消灭就代表文化消亡。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没了,哪里还有什么民族可言。

即便对自己的民族并没有认同感,为什么要给大清殉国呢?

难道有病。

满清灭亡时候,不但王公大臣、普通旗人无动于衷,连满族人组成的军队也直接拿着解散费,老老实实回家。

根本没有拼一拼打一打,明明枪就在手上。事实上,这些旗人随后迅速改变自己民族成分,都自称是汉人,最多是有满族血统而已。

当时全国的满族,仅有50万人。

结果建国后,搞什么民族优待,考试加分、各种补贴。

这下好了,满族摇身一变,突然出现了1000多万。明明是汉人,他也自称满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